《针灸学》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Posted 《针灸学》

篇首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针灸学》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针灸学》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经络与全身各部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除了前面所介绍的内容之外,还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理论。这些理论是在论述经络的分布和气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经络腧穴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内脏与体表的特定联系,说明了四肢下端的特定穴与头、胸、腹、背腧穴的对应关系。掌握这些理论,不仅可以加深对经络分布的特殊规律和气血运行的特殊状况的认识,而且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b](一)标本[/b]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标”原意是树梢,意为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是树根,意为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
十二经脉均有“标”部与“本”部。如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穴为跗阳,其标在两络命门(目),穴为睛明。根据《灵枢·卫气》所载十二经脉标本的位置,结合相应腧穴列表如下。
            本              标
十二经脉
      部 位       相关腧穴   部位        相应腧穴

 足太阳  跟以上5寸中    跗阳    两络命门(目)   睛明
 足少阳  窍阴之间      足窍阴   窗笼(耳)之前   听会
 足少阴  内踝下上3寸中   交信、复溜 背俞与舌下两脉   肾俞、廉泉
 足阳明  厉兑        厉兑    颊下、挟颃颡    人迎
 足厥阴  行间上5寸所    中封    背俞        肝俞
 足太阴  中封前上4寸中   三阴交   背俞与舌本     脾俞、廉泉
 手太阳  外踝之后      养老    命门(目)之上1寸 攒竹
 手少阳  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 中渚    目后上角、目外眦  丝竹空
 手阳明  肘骨中上至别阳   曲池    颜下合钳上     迎香
 手太阴  寸口之中      太渊    腋内动脉      中府
 手少阴  锐骨之端      神门    背俞        心俞
 手厥阴  掌后两筋之间2寸  内关    腋下3寸      天池

(二)根结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元·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指出“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意为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灵枢·根结》记载了三阴三阳的根与结。
 经脉   根(井穴)   结
 太阳   至阴     命门(目)
 阳明   厉兑     颡大(钳耳) 头
 少阳   窍阴     窗笼(耳)
 太阴   隐白     太仓(胃)………腹
 少阴   涌泉     廉泉……………头颈
 厥阴   大敦     玉英、膻中………胸
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根”有“本”意,“结”有标”意。“根”与“本”部位在下,皆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结”与“标”部位在上,皆为经气所结、所聚之处,为经气之所归。但它们在具体内容上又有所区别,即“根之上有本”,“结之外有标”,说明“标本”的范围较“根结”为广。“标本”理论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和扩散;而“根结”理论则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反映出“根”与“结”之间经气流注较为集中。
标本根结的理论补充说明了经气的流注运行状况,即经气循行的多样性和弥散作用,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说明四肢肘膝以下的特定穴治疗远离腧穴部位的脏腑及头面五官疾病,头身部穴位治疗四肢疾病有其生理基础,为临床治疗“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b](三)气街[/b]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灵枢·卫气》记载:“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灵枢·动输》又指出:“四街者,气之径路也。”说明了头、胸、腹、胫部有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通路。
《灵枢·卫气》对气街有较详细记载:“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由此可见,气街具有横向为主、上下分部、紧邻脏腑、前后相连的特点,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胸、腹、胫是其核心内容。气街理论主要阐述人体头、胸、腹部前后联系的径路问题。临床常用的俞募配穴、前后配穴以及偶刺法等,均以气街理论为立法依据。
[b](四)四海[/b]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海”是江河之水归聚之处。经络学说认为十二经脉内流行的气血像大地上的水流一样,如百川归海,故《灵枢·海论》指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的部位类似,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各部之间相互联系。
四海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其中脑部髓海为元神之府,是神气的本源,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胸部为气海,宗气所聚之处,贯心脉而行呼吸;胃为水谷之海,是营气、卫气的化源之地,即气血化生之外,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起于胞宫,伴足少阴经上行,为十二经之根本,三焦原气之所出,乃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又称血海。
四海理论进一步明确了经气的组成和来源,四海病变,主要分为有余、不足两大类,临床上可据此辨证施治。

相关参考

《针灸大成》 杂病穴法歌(医学入门)

[b]杂病随症选杂穴,仍兼原合与八法。经络原会别论详,脏腑俞募当谨始。[/b][b]根结标本理玄微,四关三部识其处。伤寒一日刺风府,阴阳分经次第取。[/b]伤寒一日太阳风府,二日阳明之荥,三日少阳之俞

根结怎么用?《中医词典》e~f~g 根结

经络部位名。《灵枢·根结》:“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经脉以四肢末端的井穴为根,头面胸腹的一定部位为结,用以说明四肢与头面胸腹之间生理功能和穴

《针灸甲乙经》 经脉根结第五

黄帝曰∶天地相感,寒热相移,阴阳之数,孰少孰多?阴道偶而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而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而阴气多,阴气盛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离,何补何泻?奇邪离经

《医宗金鉴》 冲脉循行歌

冲脉起于腹气街,后天宗气气冲来,并于先天之真气,相并侠脐上胸街,大气至胸中而散,会合督任充身怀,分布脏腑诸经络,名之曰海不为乖。注:●冲脉者,起于气街,是起于腹气之街也。●名曰气街者,是谓气所行之街也

《医宗金鉴》 冲脉循行歌

冲脉起于腹气街,后天宗气气冲来,并于先天之真气,相并侠脐上胸街,大气至胸中而散,会合督任充身怀,分布脏腑诸经络,名之曰海不为乖。注:●冲脉者,起于气街,是起于腹气之街也。●名曰气街者,是谓气所行之街也

气街怎么用?《中医名词词典》 气街

又名“气冲”,即小腹部下方、股部上方交界处的鼠蹊部(腹股沟部)。即人体内气的运行径路。《灵枢.卫气篇》称六府(《甲乙经》作“六经”)、头部、胸部、腹部和下肢等处都有气街。

气街怎么用?《中医名词词典》 气街

又名“气冲”,即小腹部下方、股部上方交界处的鼠蹊部(腹股沟部)。即人体内气的运行径路。《灵枢.卫气篇》称六府(《甲乙经》作“六经”)、头部、胸部、腹部和下肢等处都有气街。

四海怎么用?《中医名词词典》 四海

指“髓海”(脑)、“血海”(冲脉)、“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见《灵枢.海论》)。

四海合怎么用?《黄帝内经太素》 四海合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六第三十三《海论》。自“人亦有四海”至“逆者必败”,见《甲乙经》卷一第八,惟文法微有不同。[b]黄帝问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

《针灸甲乙经》 十二经标本第四

黄帝问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化物者也。其气内循于五脏,而外络支节。其浮气之不循于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然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