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 妊娠心烦

Posted 《中医妇科学》

篇首语:智者不为愚者谋,勇者不为怯者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医妇科学》 妊娠心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妇科学》 妊娠心烦

妊娠期间,烦闷不安,抑郁不乐,或烦躁易怒者,称为“妊娠心烦”,亦名“子烦”。
[病因病机]
主要机理是火热乘心。其火热有阴虚火旺、痰火内蕴、肝经郁火的不同。
一、阴虚火旺
素体阴虚,孕后血聚养胎,阴血益感不足,心火偏亢,热扰心胸,而致心烦。
二、痰火内蕴
素有痰饮停滞胸中,孕后阳气偏盛,阳盛则热,痰热相搏,上扰心胸,遂致心烦。
三、肝经郁火
素性抑郁,孕后胎体渐大,影响气机升降,气滞益甚,郁而化热,热扰心神,遂令心烦。
[辨证论治]
辨证中主要依据烦闷不安主症及同时出现的兼症、舌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治疗大法是清热以除烦。审因论治,则阴虚者宜养阴清热,痰热者宜涤痰清热,肝热者宜疏肝清热。凡助火生火、伤阴耗液之品皆当忌用。妊娠心烦虽属有热,但不宜苦寒直折其火,应酌情选用清热除烦、宁心安神之品。
一、阴虚火旺型
主要证候:妊娠心中烦闷,坐卧不宁,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渴不多饮,小溲短黄,舌红,苔少或苔薄黄而干,脉细数而滑。
证候分析:素体阴虚,因孕重虚,阴虚火旺,热扰心神,故心烦不安,坐卧不宁;阴虚内热,故午后潮热,手足心热;阴亏而津伤,故口干咽燥,小溲短黄;里无实热,故渴不多饮。舌红,苔少或薄黄而干,脉细数而滑,为阴虚内热之征。
治疗法则:养阴清热除烦。
方药举例:人参麦冬散(《妇人秘科》)。
人参、麦冬、茯苓、黄芩、知母、生地、炙甘草、竹茹
方中人参益气生津;麦冬养阴生津,清热除烦;生地滋肾益阴以济心火;知母泻肾火,而降心火,解热除烦;黄芩、竹茹清热除烦;茯苓、甘草安神调中。全方共奏养阴清热,宁心除烦之效。
若心惊胆怯者,酌加龙齿、石决明以安神定志;肝阳偏亢,症见头晕胀痛者,酌加钩藤、玄参、葛根以平肝熄风。
二、痰火内蕴型
主要证候:妊娠烦闷不安,甚则心悸胆怯,头晕目眩,胸脘满闷,恶心呕吐痰涎,苔黄而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素有痰饮停滞胸中,积久化热,痰火上扰心胸,心神不宁,故心中烦闷不安,甚或心悸胆怯;痰火上扰清窍,故头晕目眩;痰湿内蕴,升清降浊之机失职,故胸脘满闷,恶心呕吐痰涎。苔黄而腻,脉滑数,为痰火内蕴之征。
治疗法则:清热涤痰除烦。
方药举例:竹沥汤(《千金要方》)。
竹沥、麦冬、黄芩、茯苓、防风
方中竹沥清热涤痰以除烦;麦冬养阴润肺,清热除烦;茯苓健脾宁心;黄芩泻火除烦;佐防风祛风胜湿。全方有清热涤痰除烦之效。
痰黄稠者,去防风,酌加浙贝母、前胡、瓜蒌清热化痰;呕恶甚者,酌加半夏、枇杷叶、藿香和胃降逆止呕。
三、肝经郁火型
主要证候:妊娠烦闷不安,或烦躁易怒,头晕目眩,口苦咽干,两胁胀痛,常欲太息,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而滑。
证候分析:肝郁化热,热扰心神,故心烦不安;怒为肝之志,肝热则烦躁易怒;肝热上犯空窍,故见头晕目眩;肝胆互为表里,肝火内积使胆热液泄,故口苦咽干;肝脉布胁贯膈,肝郁经脉不利,气机阻滞,故两胁胀痛,精神抑郁;气郁失于畅达,故常欲太息以自疏。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而滑,为肝经郁火之征。
治疗法则:舒肝清热除烦。
方药举例:丹栀逍遥散去当归,加黄芩、竹茹。
若头晕目眩甚者,酌加钩藤、菊花、夏枯草清热平肝;胸胁胀痛者,酌加川楝子、郁金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相关参考

《中医妇科学》 妊娠眩晕

妊娠中晚期,头晕目眩,或伴面浮肢肿,甚者昏眩欲厥,称为“妊娠眩晕”,亦称“子眩”、“子晕”。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轻者似妊娠高血压,重者似先兆子痛)或妊娠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病引起的眩晕。妊

《中医妇科学》 妊娠恶阻

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人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又称“妊娠呕吐”、“子病”、“病儿”、“阻病”等。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妊娠剧吐。恶阻是妊娠早期常见的病证之一,治疗及时,护理得法

《中医妇科学》 异位妊娠

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亦称“宫外孕”。但两者含义稍有不同,宫外孕指子宫以外的妊娠,如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异位妊娠指孕卵位于正常着。床部位之外的妊娠,还

妊娠怎么用?《中医妇科学》 妊娠

从怀孕到分娩这个阶段,称为“妊娠”,也称“怀孕”。(一)妊娠的生理现象妊娠后母体的变化,明显地表现是月经停止来潮,脏腑、经络的阴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元。因此妊娠期间整个机体出现“血感不足,气易偏盛”的

《中医妇科学》 妊娠肿胀

妊娠中晚期,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者,称为“妊娠肿胀”,亦称“子肿”。《医宗金鉴》根据肿胀部位及程度之不同,分别有子气、子肿、皱脚、脆脚等名称。如在妊娠7-8个月后,只是脚部轻度浮肿,无其他不适者,为妊娠晚

《中医妇科学》 妊娠小便淋痛

妊娠期间,尿频、尿急、淋漓涩痛者,称为“妊娠小便淋痛”,亦称“子淋”。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妊娠合并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感染的疾病。妊娠小便淋痛是临床常见的妊娠合并症。[病因病机]主要机理是

《中医妇科学》 妊娠痫证

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及新产后,眩晕头痛,突然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腰背反张,少顷可醒,醒后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者,称为“妊娠痫证”,亦称“子痛”。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中医妇科学》 妊娠腹痛

妊娠期间,出现以小腹疼痛为主的病症,称为“妊娠腹痛”,亦称“胞阻”。妊娠腹痛是孕期常见病,若不伴有下血症状,一般预后良好。若痛久不止,病势日进,也可损伤胎元,甚则发展为堕胎、小产。[病因病机]发病机理

《中医妇科学》 妊娠病小论

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妊娠病,亦称胎前病。妊娠病不但影响孕妇的健康,还可妨碍胎儿的正常发育,甚至造成堕胎、小产,因此必须注意平时的预防和发病后的调治。临床常见的妊娠病有妊娠恶阻、妊娠腹痛、

《中医妇科学》 妊娠忌服药歌

蚯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