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经》 得气失气在十二禁

Posted 《类经》

篇首语: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类经》 得气失气在十二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类经》 得气失气在十二禁

[i](《灵枢·终始篇》)[/i]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i](病少气而形肉未脱,其脉躁急,其病躁而厥逆者,气虚于内,邪实于经也,当缪刺之,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所刺在络,其用轻浅,则精气之散者可收,邪气之聚者可散也。)[/i]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i](言刺此者,须必清必静,聚精会神,详察秋毫,令志在针,庶于虚实疑似之间,方保无误也。)[/i]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i](用针之道,所重在气。上文言少气者,气之虚也。以气虚邪实之病而欲用针,故宜浅而留之,贵从缓也。微而浮之,惧伤内也。但欲从容以移其神耳。候其真气已至,乃止针也。)[/i]
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i](既刺之后,尤当戒慎,男子忌内,女子忌外。忌外者,坚拒勿出。忌内者,谨守勿内。则其邪气必去,正气必复,是谓得气。)[/i]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i](以上连男内女外共为十二禁。)[/i]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淫 ,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i](淫 ,荡散也。不知所禁,妄为刺之,则阴阳错乱,真气消亡,是谓失气也。 音逸。)[/i]

相关参考

针灸禁忌怎么用?《子午流注说难》 针灸禁忌

灵枢经法时篇云.补泻反则病益笃.难经七十八难曰.男外女内.不得气.是谓十死不一治.[b]十二禁针[/b](一)男外(一)失气.(二)女内(一)失气.(三)新内勿刺.已刺勿内.(四)已醉勿刺.已刺勿醉.

得气怎么用?《中医名词词典》 得气

针法名词,语出《素问.离合真邪论》(《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称“气至”,义同),即针感(或针响)。在针刺穴位后,经过手法操作或较长时间的留针,使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行针者则觉得针下沉紧;称为得

针刺得气怎么用?《中医刺灸》 针刺得气

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金针梅花诗钞》指出:"夫气者,乃十二经之根本,生命之泉源。进针之后,必须

《中医刺灸》 得气和候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针刺的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得气的快慢还与体质、气候等有一定的关系。凡患者体质较强,在气候温暖的情况下,针刺容易得气;相反,如患者体质较弱,在气

杨依方 针刺得气,气至病所,提高疗效。

针刺得气与否,是获得疗效的关键所在,如能针刺得气,气至病所,疗效往往更好。针刺得气感应的传导方向,一般来说是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放散居多。如手之三阴,从胸走手,针刺得气,大多向末梢放散,如内关穴是手厥阴

十二原怎么用?《类经》 十二原

[i](灵枢九针十二原篇)[/i]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i](脏腑之气,表里相通,故五脏之表有六腑,六腑之外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者

《类经》 十二经终

[i](《素问·诊要经终论》)[/i]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i](十二经脉,即十二脏之气也。终者,气尽之谓。)[/i]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螈,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i](

十二怎么用?《类经》 十二

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夜行于阴,而复合于目。[i](见经络类二十五。)[/i]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i](疾病七十九。)[/i]阴跷阳跷,阴阳相交,交于目

十二怎么用?《类经》 十二

仓廪不藏,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i](见疾病类九十一。)[/i]手太阴,虚则小便遗数。足少阴,实则闭癃。足厥阴,结于茎。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i]

《中医刺灸》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毫针由于针体细小,对机体的损伤轻微,故在临床上应用最广,其操作方法也最为细致。古代九针即以毫针为主体。《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标幽赋》:“观夫九针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