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锦囊秘录》 论伤寒受病不独足六经

Posted 《冯氏锦囊秘录》

篇首语: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生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冯氏锦囊秘录》 论伤寒受病不独足六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冯氏锦囊秘录》 论伤寒受病不独足六经

一阳子曰∶伤寒传足不传手,非穷理之言也。草窗刘子,指足经所属水土木,以水遇寒而涸冰,土遇寒而坼裂,木遇寒而调枯,故寒喜伤之。手经所属金与火,金遇寒而愈坚,大体极热,寒不能袭,故寒不能伤。昧者奇之,竟将人身荣卫经络上下截断,不相联系矣。夫寒邪袭人,必先皮毛灼热,鼻塞气粗,肺主皮毛,是手太阴肺辛金先受病矣。故先贤有桂黄等汤。然汗法舍皮毛何自而解?迨至热邪入里,大便闭结,手阳明大肠庚金病矣。故先贤有硝黄朴实之用。然下法舍大肠何自而通?刘子谓金遇寒而愈坚之言可信乎?阳气怫郁,舌苔言妄,手少阴心下火病矣。先贤所以有泻心数法,亢极动血,上下烦蒸,手厥阴心胞火,手少阳三焦火病矣。治有三黄柴芩数条,小便癃秘,手太阳小肠内火病矣,治有五苓导赤之例,刘子谓大热寒不能伤之一言信乎?《经》云∶伤寒则为病热。既云病热,则无水冰土裂木枯之象,而有金烁火亢之征矣。刘子之言,不亦谬甚。

相关参考

《冯氏锦囊秘录》 辨伤寒太阳经再传

伤寒六经传变,自表入里,三阳为表,三阴为里,自浅而深,六经传尽,必无出而再传之理。成氏以六日厥阴传经已尽,七日当愈不愈,再自太阳传出,复至厥阴,十三日不愈,谓之过经坏病。此等注释,谬误殊甚。马玄台辩之

《冯氏锦囊秘录》 论时日气血循行略

人身血气,昼行阳,夜行阴,自平旦寅时,从中焦注手太阴肺经;卯时,注手阳明大肠经;辰时,注足阳明胃经;巳时,注足太阴脾经;午时,注手少阴心经;未时,注手太阳小肠经;申时,注足太阳膀胱经;酉时,注足少阴肾

《冯氏锦囊秘录》 桂枝麻黄各半汤

治伤寒见风脉,发热,自汗,或无汗。桂枝(二钱)白芍生姜甘草(炙)麻黄(各一钱五分)杏仁(十一个,去皮尖)大枣(二枚)上,水煎服。按∶此足太阳、手足太阴、手少阳经药。出太阳例,治风寒之剂也。夫仲景论已上

《冯氏锦囊秘录》 桂枝麻黄各半汤

治伤寒见风脉,发热,自汗,或无汗。桂枝(二钱)白芍生姜甘草(炙)麻黄(各一钱五分)杏仁(十一个,去皮尖)大枣(二枚)上,水煎服。按∶此足太阳、手足太阴、手少阳经药。出太阳例,治风寒之剂也。夫仲景论已上

《冯氏锦囊秘录》 论大头伤寒治法

发于鼻额红肿,以至两目盛肿而不开,额上面部皆赤而肿者,属阳明也,或壮热气喘,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不利,脉来数大者,用普济消毒饮主之。如内实热盛者,用通圣消毒饮。若发于耳之上下前后,并头角红肿,此属少阳也

《冯氏锦囊秘录》 论伤寒可下不可下

《经》曰∶中满者,泻之于内;又曰∶土郁夺之。谓下之令其疏泄也。然欲攻病邪之标,必先审正气之本。如伤寒寸脉弱而无力者,切忌发吐,尺脉弱而无力者,切忌汗下,俱宜小柴胡汤和之。若小便数而赤,大便结而脉沉实者

《冯氏锦囊秘录》 小儿受病总论

夫小儿草头之露,水上之泡,用药不可不慎也。然小儿之病多因脾胃娇嫩,乳食伤积,痰火结滞而成。其症不一,举其尤者而言之。乳食伤胃,则为呕吐;伤脾则为泄泻;吐泻既久,则成慢惊,或为肝病;乳食停积,则生湿痰;

《冯氏锦囊秘录》 伤寒用药相配合宜论

麻黄得桂枝,则能发汗,芍药得桂枝,则能止汗,黄得白术则止虚汗,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身痛。柴胡得黄芩治热,附子得干姜治寒,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疼,川穹得天麻则止头眩,干葛得天花粉则止消渴,石膏

《冯氏锦囊秘录》 伤寒用药相配合宜论

麻黄得桂枝,则能发汗,芍药得桂枝,则能止汗,黄得白术则止虚汗,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身痛。柴胡得黄芩治热,附子得干姜治寒,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疼,川穹得天麻则止头眩,干葛得天花粉则止消渴,石膏

《冯氏锦囊秘录》 论伤寒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伤寒之病,莫先于分经表里,治表里之法,莫先于分汗下缓急,汗下迟早一差,变症百出,是以前人论治伤寒,有曰汗药宜早,下药宜迟,此二语紧要法也。曰宜早者,谓风寒之邪自表而入,即当速为发表,邪从表解,免其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