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锦囊秘录》 论伤寒受邪不独太阳经

Posted 《冯氏锦囊秘录》

篇首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冯氏锦囊秘录》 论伤寒受邪不独太阳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冯氏锦囊秘录》 论伤寒受邪不独太阳经

夫人之平时,荣卫周流,无少间断,一旦邪气入内,阻碍正气,不得流行,郁而为热。仲景曰,在表发汗,在中和解,在里攻下,随其所而驱散之,不过使邪热退而正气复行,此先贤立法之准绳也。然前人壮实,尚堪任此攻下,今人虚弱,何能当此推敲?
使元气既受伤于病,复受伤于药,惟图不治之治可也。况人之经络,三阳三阴,分布一身,邪之所凑,岂有定所?黄仲理云∶风寒六气之邪伤人,或入于阳经,或中于阴络,孰为之先?孰为之后?乌可专以太阳为受邪之始?故各经皆能受邪,但太阳经受邪居多,为差等尔,故取仲景六经见证七方,发散以先之。若夫阴经受邪,则不复传变,惟用前方温经散寒而已,惟阳经受邪,初用麻黄、桂枝以表散之。传入半表半里,又取小柴胡汤和解以继之。邪传于里,理宜攻下,又取大柴胡汤、调胃承气等汤下之,此治真伤寒表中里三症之大略也。至于冬温为病,非其时而有其气也。冬时严寒,当君子闭藏,而反发泄于外,专用补药而带表药,如补中益气之类。

相关参考

《冯氏锦囊秘录》 辨伤寒太阳经再传

伤寒六经传变,自表入里,三阳为表,三阴为里,自浅而深,六经传尽,必无出而再传之理。成氏以六日厥阴传经已尽,七日当愈不愈,再自太阳传出,复至厥阴,十三日不愈,谓之过经坏病。此等注释,谬误殊甚。马玄台辩之

《冯氏锦囊秘录》 论时日气血循行略

人身血气,昼行阳,夜行阴,自平旦寅时,从中焦注手太阴肺经;卯时,注手阳明大肠经;辰时,注足阳明胃经;巳时,注足太阴脾经;午时,注手少阴心经;未时,注手太阳小肠经;申时,注足太阳膀胱经;酉时,注足少阴肾

《冯氏锦囊秘录》 论伤寒可下不可下

《经》曰∶中满者,泻之于内;又曰∶土郁夺之。谓下之令其疏泄也。然欲攻病邪之标,必先审正气之本。如伤寒寸脉弱而无力者,切忌发吐,尺脉弱而无力者,切忌汗下,俱宜小柴胡汤和之。若小便数而赤,大便结而脉沉实者

《冯氏锦囊秘录》 论伤寒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伤寒之病,莫先于分经表里,治表里之法,莫先于分汗下缓急,汗下迟早一差,变症百出,是以前人论治伤寒,有曰汗药宜早,下药宜迟,此二语紧要法也。曰宜早者,谓风寒之邪自表而入,即当速为发表,邪从表解,免其传里

《冯氏锦囊秘录》 方脉心脾病合参

真心痛者,手足青至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寒邪伤其君主也。盖心为君主,义不受邪,受邪则本经自病,必死不治。今之治例,皆言胞络受邪,在腑不在脏,在络不在经,而非真心痛也,以其在心之部位而名,或心之脉络,

《冯氏锦囊秘录》 桂枝麻黄各半汤

治伤寒见风脉,发热,自汗,或无汗。桂枝(二钱)白芍生姜甘草(炙)麻黄(各一钱五分)杏仁(十一个,去皮尖)大枣(二枚)上,水煎服。按∶此足太阳、手足太阴、手少阳经药。出太阳例,治风寒之剂也。夫仲景论已上

《冯氏锦囊秘录》 桂枝麻黄各半汤

治伤寒见风脉,发热,自汗,或无汗。桂枝(二钱)白芍生姜甘草(炙)麻黄(各一钱五分)杏仁(十一个,去皮尖)大枣(二枚)上,水煎服。按∶此足太阳、手足太阴、手少阳经药。出太阳例,治风寒之剂也。夫仲景论已上

《冯氏锦囊秘录》 论大头伤寒治法

发于鼻额红肿,以至两目盛肿而不开,额上面部皆赤而肿者,属阳明也,或壮热气喘,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不利,脉来数大者,用普济消毒饮主之。如内实热盛者,用通圣消毒饮。若发于耳之上下前后,并头角红肿,此属少阳也

《冯氏锦囊秘录》 伤寒用药相配合宜论

麻黄得桂枝,则能发汗,芍药得桂枝,则能止汗,黄得白术则止虚汗,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身痛。柴胡得黄芩治热,附子得干姜治寒,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疼,川穹得天麻则止头眩,干葛得天花粉则止消渴,石膏

《冯氏锦囊秘录》 伤寒用药相配合宜论

麻黄得桂枝,则能发汗,芍药得桂枝,则能止汗,黄得白术则止虚汗,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身痛。柴胡得黄芩治热,附子得干姜治寒,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疼,川穹得天麻则止头眩,干葛得天花粉则止消渴,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