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家论怎么用?《医学源流论》 病家论

Posted 《医学源流论》

篇首语:忘掉失败,不过要牢记失败中的教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病家论怎么用?《医学源流论》 病家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病家论怎么用?《医学源流论》 病家论

天下之病,误于医家者固多,误于病家者尤多。医家而,易良医可也;病家而误,其弊不可胜穷。遥不问医之高下,即延以治病,其误一也;有以耳为目,闻人誉某医即信为真,不考其实,其误二也;有平日相熟之人,务取其便,又虑别延他人,觉情面有亏,而其人又叨任不辞,希图酬谢,古人所谓以性命当人情,其误三也;有远方邪人假称名医,高谈阔论,欺骗愚人,遂不复详察,信其欺妄,其误四也;有因至亲密友或势位之人,荐引一人,情分难却,勉强延请,其误五也;更有病家戚友,偶阅医书,自以为医书颇通,每见立方,必妄生议论,私改药味,善则归己,过则归人,或各荐一医互相毁谤,遂成党援,甚者各立门户,如不人己,反幸灾乐祸,以期必胜,罔顾病者之死生,其误七也;又或病势方转,未收全功,病者正疑见效太迟,忽而谗言蜂起,中道更改,又换他医,遂至危笃,反咎前人,其误八也;又有病变不常,朝当桂附,暮当芩连;又有纯虚之体,其证反宜用硝、黄;大实之人,其证反宜用参、术。病家不知,以为怪僻,不从其说,反信庸医,其误九也;又有吝惜钱财,惟贱是取,况名医皆自作主张,不肯从我,反不若某某等和易近人,柔顺受商,酬谢可略。扁鹊云∶轻身重财不治。其误十也。此犹其大端耳。其中更有用参、附则喜,用攻剂则惧;服参、附而死则委之命,服攻伐而死则咎在医,使医者不敢过症用药。更有制药不如法,煎药不合度,服药非其时,更或饮食起居,寒暖劳逸,喜怒语言,不进不节,难以枚举。
小病无害,若大病则有一不合,皆足以伤生。然则为病家者当何如?在谨择名医而信任之。
如人君之用宰相,择贤相而专任之,其理一也。然则择贤之法若何?曰∶必择其人品端方,心术纯正,又询其学有根柢,术有渊源,历考所治,果能十全八九,而后延请施治。然医各有所长,或今所患非其所长,则又有误。必细听其所论,切中病情,和平正大;又用药必能命中,然后托之。所谓命中者,其立方之时,先论定此方所以然之故,服药之后如何效验;或云必得几剂而后有效,其言无一不验,此所谓命中也。如此试医,思过半矣。若其人本无足取,而其说又怪僻不经,或游移恍惚;用药之后,与其所言全不相应,则即当另觅名家,不得以性命轻试。此则择医之法也。

相关参考

《医学源流论》 名医不可为论

为医固难,而为名医尤难。何则?名医者,声价甚高,敦请不易,即使有力可延,又恐往而不遇。即或可遇,其居必非近地,不能旦夕可至。故病家凡属轻小之疾,不即延治;必病势危笃,近医束手,举家以为危,然后求之,夫

《医学源流论》 涉猎医书误人论

人之死,误于医家者,十之三;误于病家者,十之三;误于旁人涉独医者,亦十之三;盖医之为道,乃通天彻地之学,必全体明,而后可以治一病。若全体不明,而偶得一知半解,举以试人,轻浅之病,或能得效;至于重大疑难

《冯氏锦囊秘录》 论医者病家得失

夫医也者,近之治身,消患于未兆,远之治人,广惠于无穷。然非研求《灵》、《素》,得心应手,勿能及也。至于病者听医,犹听神明,然医良而听之,宜也。若学术未工,则自信不确,而病家疑信居半,尤宜然也。但病有浅

《伤寒发微论》 论用大黄药

大黄虽为将军.然荡涤蕴热.推陈致新.在伤寒乃为要药.但欲用之当尔.大柴胡汤中不用.诚脱误也.王叔和云.若不加大黄.恐不名大柴胡.须是酒洗生用为有力.昔后周姚僧坦名善医.帝因发热.欲服大黄.僧坦曰.大黄

《市隐庐医学杂着》 夹阴证邪说害人论

今人于年轻有室之人,一经发热,治之不应,必指为夹阴证,改用附、桂、参、地大热大补之品以杀之。病家亦咎病患之不慎,而不怨医者之误治,故医者乐言夹阴,为卸过之地,而冤死者多矣。有父母者,或归咎于媳,而无可

《市隐庐医学杂着》 夹阴证邪说害人论

今人于年轻有室之人,一经发热,治之不应,必指为夹阴证,改用附、桂、参、地大热大补之品以杀之。病家亦咎病患之不慎,而不怨医者之误治,故医者乐言夹阴,为卸过之地,而冤死者多矣。有父母者,或归咎于媳,而无可

论定神怎么用?《针灸易学》 论定神

当刺时,医言勿惊,虚点几针,病家不惧而后刺之。医家气象从容,目无旁视,心无别营,手如握虎,势若擒龙,用针自无不妙。

《医学源流论》 考试医学论

医学人命所关,故《周礼》医师之属,掌于冢宰,岁终必稽其事而制其食。至宋神宗时,设内外医学,置教授及诸生,皆分科考察升补。元亦仿而行之。其考试之文,皆有程序,未知当时得人何如?然其慎重医道之意,未尝异也

《医学源流论》 医学渊源论

医学之最古者《内经》,则医之祖乃岐黄也。然《本草》起于神农,则又在黄帝这前矣。可知医之起,起于药也。至黄帝则讲夫经络脏腑之原,内伤外感之异,与夫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神明夫用药之理。医学从此大备。然

《医学源流论》 考试医学论

医学人命所关,故《周礼》医师之属,掌于冢宰,岁终必稽其事而制其食。至宋神宗时,设内外医学,置教授及诸生,皆分科考察升补。元亦仿而行之。其考试之文,皆有程序,未知当时得人何如?然其慎重医道之意,未尝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