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碥》 瘟疫杂病论

Posted 《医碥》

篇首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碥》 瘟疫杂病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碥》 瘟疫杂病论

不得汗,虽被覆火灼亦无,邪初发,定在半表半里。至于传变,有出表者,有入里者,有表里分传者。凡见有表复有里之病,必先攻里,里邪去而后得汗。若里气壅滞,阳气不舒,四肢且厥,安能气液蒸蒸以达,长此,如水注闭其后窍,不能涓滴。凡见表里分传之证,务宜承气,里气一通,不待发散,多有自能汗解。
不然者,虽大剂麻黄汤连进,非唯一毫无汗,且加烦躁矣。
战汗,邪先表后里,忽得战汗,经气舒泄,当即脉静身凉,烦渴顿除。若应下失下,气消血耗,欲作战汗,但战而不汗者危,以中气亏敝,但能陷降,不能升发也。次日当期复战,厥回汗出者生,厥不回汗不出者死,以正气脱,不胜邪也。战而厥回无汗者,真阳尚在,表气枯涸也,可使渐愈。战而不复,忽痉者必死。凡战不可扰动,但可温覆,扰动则战而中止,次日当期复战。(凡战而汗不出,宜大剂归、地加参内托。)
自汗,不因发散,自然汗出,邪欲去也。若身热大渴,脉长洪而数,宜白虎汤,得战汗方解。若下后得自汗,数日不止,热甚汗甚,热微汗微,此表有留邪,实病也,邪尽汗止。如不止者,柴胡汤佐之,表解汗当自止。设有三阳经证,当照前用本经药加减法。若误以认表虚自汗,用实表止汗之剂则误矣。有里证,时当盛暑,宜白虎汤。若面无神,唇刮白,表里无阳证,喜饮热,畏冷,脉微,忽自汗为虚脱。
夜发昼死,昼发夜死,急当峻补,补不及者死。大病愈后数日,每饮食及惊动即汗,此表里虚怯,宜人参养荣汤∶人参、麦冬、五味子、地黄、归身、白芍、知母、陈皮、甘草,黄 倍加。
盗汗,里证下后得盗汗者,内有微邪也。凡人目瞑,卫气行于阴,今内有伏热,两阳相搏,则腠理开而盗汗出。若伏热一尽,盗汗自止。如不止,柴胡汤佐之。柴胡(三钱)、黄芩(一钱)、陈皮(一钱)、甘草(一钱)、生姜(一钱)、大枣(二个),煎服。
愈后脉静身凉,数日后反得盗汗及自汗,属表虚,宜黄 汤∶ 黄 (三钱)、五味(三钱)、当归、白术、(各一钱。)甘草(五分。)仍不止,加麻黄根(一钱五分)。如有热者属实,不宜用此。
狂汗,邪将去而欲汗解,因其人禀素壮,阳气盛,不能顿开,(三句当改云∶阳浮盛于表,躁扰不宁。)忽然坐卧不安,发狂躁,少倾大汗而躁止,脉静身凉,霍然而愈。
发斑,邪留血分,里气壅闭,则伏邪不得外透为斑。若下之,内壅一通,则卫气疏畅,透表为斑,而邪外解矣。若下后斑渐出,不可更大下,设有宜下证,少与承气汤缓缓下之。若复大下,中气不振,斑毒内陷则危,宜托里举斑汤∶白芍、当归、(各一钱。)升麻(五分)、白芷、柴胡、(各七分。)穿山甲(炙黄二钱。)水、姜煎服。如下后斑渐出复大下,斑毒复隐,反加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脉渐微者危,本方加人参一钱,补不及者死。若未下而先发斑者,设有下证,少与承气汤,须从缓下。
热结旁流,久痢清水,夺液不得汗。疫证失下,或挟热下利,脉沉,久不下之,致津液枯竭,后虽下,里证去矣。脉虽浮,宜汗而不得汗,此为夺液无汗。然里邪既去,但得饮食少进,十数日后,中气利下。当作战汗而解。(可滋其阴,阴液内充外溢,自然得汗。)

相关参考

瘟疫病论怎么用?《医碥》 瘟疫病论

瘟疫非伤寒也,世医误以为伤寒矣。伤寒感天地之常气,此感天地之厉气也。邪自口鼻入,内不客脏腑,外不客经,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分界,是为半表半里,《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凡邪在经为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序

《伤寒杂病论》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东汉张仲景(张机)所著。至今流传有多种版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其中之一种。本书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书、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手抄。一九五六年为其子、中医罗

《伤寒杂病论》 防已茯苓汤

防已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炙)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甘草麻黄汤主之;越婢加术汤亦主之。

《伤寒杂病论》 防已茯苓汤

防已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炙)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甘草麻黄汤主之;越婢加术汤亦主之。

《伤寒杂病论》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乱发三枚(如鸡子大)右二味,和膏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

《伤寒杂病论》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杂病论》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杂病论》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