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附伤寒刺灸等穴图

Posted 《医宗金鉴》

篇首语: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宗金鉴》 附伤寒刺灸等穴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宗金鉴》 附伤寒刺灸等穴图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按】
风池穴在颞□后,颞□脑空穴也。后者,谓侠玉枕傍,骨下发际内,大筋外陷中,按之引耳中是也。足少阳、阳维之会,宜刺三分,肌肉厚者可五分,留七呼,禁灸。风府一穴,在项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是其穴也。督脉、阳维之会,宜刺三分肌肉薄者只二分,候病人呼气即出,禁灸。太阳之邪,刺足少阳督脉者,何也?盖以风府在头部中行,风池在第三行,太阳在第二行,则风池、风府实侠太阳经而行者也,况二穴皆为阳维之会,阳维者,谓诸阳之总也。刺之,诸阳之气得泄,何患太阳之邪不去哉。
(图)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按】
仲景云:针足阳明,成注未明指其穴。考之庞氏『总病论』云:补足阳明上三里穴。
推其意,得补则经气实而不传,殊不知仲景之意,针足阳明为迎而夺之,以泄其经之热,使热邪得泄,不至再传他经,故云愈也。庞氏不明用针之理,以泄为补,恐误矣。又考张氏缵论云:刺足阳明冲阳穴,冲阳者,即仲景所谓趺阳脉也,有诊法而不言刺,张氏之言,实本史氏『伤寒论注』,不足法也。三里二穴,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两筋间宛宛中,坐而竖膝,低跗取之,极重按之,则跗上动脉即止,是其穴也,可刺五分,留七呼。
(图)
伤寒,腹满□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伤寒发热,涩涩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下满,如结胸状,□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阳明病,下血□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语脉弦,五、六日□语不止,当刺期门。
【按】
『图经』云:期门二穴,在不容傍一寸五分,乳直下,第二肋骨端,近腹处,是其穴也。第二肋者,从下数至第二肋也。肋骨端者,在软肋骨末之端也。刺四分,肥人量之。
(图)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语脉弦,五、六日□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按】
『图经』云:督脉大椎穴,在第一椎上陷中,可刺五分,留三呼,泄五吸。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可刺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泄,肥人可刺五分。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可刺三分,留六呼。仲景太阳少阳并病,乃合邪也,故刺大椎、肺俞、肝俞,亦合泄之法也。
(图)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按】
当灸之,仲景未言灸何穴。常器之云:当是足太阳鬲关二穴,专灸背恶寒。其穴在第七椎下,两傍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可灸五壮。盖以太阳为少阴之表,故外灸鬲关以温其表,内用附子以温其里也。
(图)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厥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灸少阴七壮。
【按】
灸少阴七壮,仲景未言灸何穴。常器之云:当灸少阴太溪二穴。经曰:肾之原出于太溪,其穴在内踝后跟骨,动脉陷中。
(图)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按】
可刺,仲景未言可刺何穴。常器之云:可刺足少阴幽门、交信。郭壅曰:可灸。考幽门二穴,在鸠尾下一寸,巨阙两傍各五分陷者中,治泻利脓血,刺五分灸五壮。交信二穴,在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廉筋骨间,治泻利赤白,刺四分留五呼,灸三壮。两说皆是。
(图)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按】
灸之,仲景未言当灸何穴。常器之云:灸太冲。郭雍云:灸太溪。此穴皆不治呕而汗出,里急下利,惟幽门主治干哕,呕吐,里急,下利,亦当灸幽门为是。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按】
灸厥阴,仲景未言当灸可穴。常器之云:可灸太冲。以太冲二穴,为足厥阴之所注,凡病诊太冲脉,可决人之生死。其穴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跗间陷者中,动脉应手,是其穴也,灸三壮。
(图)
伤寒脉促,手足厥者,可灸之。
【按】
可灸之,仲景未言当灸何穴,常器之云:太冲穴。前条手足厥逆,灸太冲;此条亦手足厥逆,亦当灸太冲。

相关参考

《医宗金鉴》 刺灸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 阳跷脉循行歌

阳跷脉起于跟中,上合三阳外踝行,从胁循肩入颈頄,属目内眦太阳经。注:●阳跷之脉,起于足跟之中,上合三阳外踝上行,从胁少阳居□之穴,上循肩,入颈頄阳明之肩□、承泣等穴,属目内眦而会太阳也。

《医宗金鉴》 阳跷脉循行歌

阳跷脉起于跟中,上合三阳外踝行,从胁循肩入颈頄,属目内眦太阳经。注:●阳跷之脉,起于足跟之中,上合三阳外踝上行,从胁少阳居□之穴,上循肩,入颈頄阳明之肩□、承泣等穴,属目内眦而会太阳也。

附外治方怎么用?《医宗金鉴》 附外治方

方剂:焮肿膏方腻粉少许 黄蜡 代赭石(研)各五钱 细磁末 黄柏(细末) 麻油各一两上为极细末,入铜杓内,入油蜡同煎为膏,涂患处。紫金膏方炉甘石(炉甘石入大银罐内,盐泥封固,用炭火□一炷香,以罐通红为度

《医宗金鉴》 胁痈(附:疽)

【方歌】胁痈焮红高肿疼,疽坚塌漫冷不红,皆属肝胆怒火结,迟溃败浆冷虚凶。【注】此证生于软肋,有硬骨者为肋,肋下软肉处为季胁。痈疽二证,皆由肝、胆怒火凝结而成,多生于体虚之人,初如梅李,渐长如碗如盆,色

《医宗金鉴》 胁痈(附:疽)

【方歌】胁痈焮红高肿疼,疽坚塌漫冷不红,皆属肝胆怒火结,迟溃败浆冷虚凶。【注】此证生于软肋,有硬骨者为肋,肋下软肉处为季胁。痈疽二证,皆由肝、胆怒火凝结而成,多生于体虚之人,初如梅李,渐长如碗如盆,色

《医宗金鉴》 舌疳(附:瘰历风)

【方歌】舌疳心脾毒火成,如豆如菌痛烂红,渐若泛莲难饮食,绵溃久变瘰历风。【注】此证由心、脾毒火所致,其证最恶,初如豆,次如菌,头大带小,又名舌菌。疼痛红烂无皮,朝轻暮重,急用北庭丹点之,自然消缩而愈。

《医宗金鉴》 紧喉风(附:缠喉风)

【方歌】紧喉膏梁风火成,咽喉肿痛难出声,声如拽锯痰壅塞,穴刺少商吐下功。【注】此证由膏梁厚味太过,致肺胃积热,复受邪风,风热相搏,上壅咽喉,溃痛声音难出,汤水不下,痰涎壅塞之声,颇似拽锯。初发暴速,急

《医宗金鉴》 虎口疽(附合谷疔)

【方歌】虎口疽生合谷穴,经属大肠热湿凝,根深为疔大为疽,坚硬木痛汗针明。【注】此证生于合谷穴,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属大肠经湿热凝结而成。一名丫叉毒,一名擘蟹毒。初起如豆,漫大色青,木痛坚硬,名虎口疽

《医宗金鉴》 虎口疽(附合谷疔)

【方歌】虎口疽生合谷穴,经属大肠热湿凝,根深为疔大为疽,坚硬木痛汗针明。【注】此证生于合谷穴,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属大肠经湿热凝结而成。一名丫叉毒,一名擘蟹毒。初起如豆,漫大色青,木痛坚硬,名虎口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