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露第十怎么用?《幼幼新书》 哺露第十

Posted 《幼幼新书》

篇首语: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哺露第十怎么用?《幼幼新书》 哺露第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哺露第十怎么用?《幼幼新书》 哺露第十

《巢氏病源》小儿哺露候∶小儿乳哺不调,伤于脾胃也,脾胃衰弱不能饮食,血气减损不荣肌肉,而柴辟羸露其哺,脏腑之气不宣,则吸吸苦热,谓之哺露也。
《婴童宝鉴》小儿哺露歌∶
小儿哺露病 羸,饥饱多伤损在脾,脏腑不通身有热,如柴骨立渐枯衰。
《圣惠》治小儿哺露伤饱,手足烦热,羸瘦不生肌肉。[b]鸡骨丸方[/b]
鸡骨(煮熟。黄雌鸡左右肋骨一具,炙黄) 赤芍药 川大黄(锉,微炒) 紫菀(洗,去苗土) 赤茯苓 柴胡(去苗。各半两) 细辛 黄芩 桂心(各一分)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温水下五丸。早晨、晚后各一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哺露,腹坚,体热,羸瘦。[b]鳖甲丸方[/b]
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 ) 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皴皮,炙令干。各三分) 常山(半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或下青白黑物即愈。
《圣惠》治小儿哺露,失衣当风湿,冷水浴,苦腹大,时痢,或寒热如疟,不欲食,纵食不生肌肉或不消化,四肢羸瘦。[b]人参丸方[/b]
人参(去芦头) 麦门冬(去心,焙)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 黄 (锉) 川大黄(锉碎,微炒) 白茯苓 柴胡(去苗) 黄芩(以上各三分) 诃梨勒(煨,用皮) 甘草(炙微赤,锉) 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 。各一两) 芎 (半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一、二岁儿每服以粥饮下三丸;四、五岁儿服五丸,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婴孺》治少小积寒,久热,不能食,饮食不化;哺露,坚痞,大腹,下痢不禁。[b]芍药丸方[/b]
芍药 紫菀(各三分) 桂心 茯苓 鳖甲(炙。各二分) 柴胡(一分) 大黄(五分)
上为末,蜜丸如桐子大。一岁以上每服三丸,日进三服。病甚者夜一服,三岁以上加至十丸。无忌。哺露,气盛者加鳖甲四分。
《婴孺》治小儿哺露,腹坚热,下痢不止方。
鳖甲 常山(各一分) 肉苁蓉(半分)
上为末,蜜丸小豆大。一服二丸。便下青赤白黑,久寒自除。
《婴童宝鉴》∶小儿哺露,灸大椎穴。又,灸尺泽,(在腕内横纹中尖。)又灸九角。

相关参考

《幼幼新书》 齿龈宣露第十九

《巢氏病源》小儿齿根血出候∶手阳明、足太阳之脉并入于齿。小儿风气入其经脉,与血相搏,血气虚热,即齿根血出。《千金翼》治齿血出不止方。上刮生竹茹二两酢渍之,令其人解衣坐,乃别令一人含其背上三过,并取竹茹

《备急千金要方》 恶露第十四

[i](方二十八首)[/i]

恶露第四怎么用?《千金翼方》 恶露第四

[i]方一十八首[/i]治产后瘕病,烧秤锤酒方∶铁秤锤烧令极赤,投于酒一升中浸令无声,出锤,顿服之,不瘥更作。紫汤治产后恶露未尽,又兼有风身中急痛。取大豆一升,先取新布揩之令光,生熬,令豆不复声才断,

菜部第十怎么用?《幼幼新书》 菜部第十

[b]芜菁[/b]一名蔓菁。[b]石胡荽[/b]一名鹅不食草。[b]香薷[/b]一名香柔。或名香戌。

疮第十怎么用?《幼幼新书》 疮第十

《巢氏病源》小儿疮候∶小儿为风热毒瓦斯所伤,客于皮肤,主生浆,而溃成疮,名为疮也。《葛氏肘后》治大人、小儿卒得疮,一名烂疮,初起作浆方。上烧牛屎末,以粉和敷之。姚氏同。《葛氏肘后》又方上熬秫米令黄黑,

热吐第十怎么用?《幼幼新书》 热吐第十

《圣惠》治小儿呕吐不止,心神烦热。[b]麦门冬散方[/b]麦门冬(去心,焙)淡竹茹(各半两)甘草(炙,锉)人参茅根陈皮(去白,焙。各一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

疳湿第十怎么用?《幼幼新书》 疳湿第十

(疳痢湿附)《圣惠》论∶夫小儿乳食不节,冷热相乖,伤于脏腑,致疳气也。若脾胃虚弱,则哺乳不消,大肠虚寒,遂变泄痢。因其久痢不止,肠胃俱虚,为水湿所乘,腹内虫动,侵蚀下部,故名疳痢湿也。《葛氏肘后》小儿

鹤节第十怎么用?《幼幼新书》 鹤节第十

《巢氏病源》小儿鹤节候∶小儿禀生,血气不足,即肌肉不充,支节柴瘦,骨节皆露,如鹤之脚节也。《圣惠》论∶夫肾脏者,精神之所舍,元气之所系。若其气强盛,则骨髓满溢,故令肌体充盛之。若气血不足,脏腑劳伤,真

干疳第十怎么用?《幼幼新书》 干疳第十

《圣惠》∶夫小儿干疳者,由乳食不调,心脾积热之所致也。其候身体壮热,或即憎寒,舌涩口干,睡多盗汗,皮肤枯燥,发立毛焦,乳食虽多,肌肉消瘦,四肢无力,好睡昏昏。日往月来,转加虺悴,故号干疳也。《仙人水鉴

曩泻第十怎么用?《幼幼新书》 曩泻第十

(亦名曩痢)《圣惠》∶夫小儿曩痢者,由秋夏晨朝,多中暴冷之气。冷气折其四肢,则热不得泄,热气入腹则变为痢,或作赤白。小腹胀痛,肌体壮热,其脉洪大急数,皆由冷热气相并,连滞不瘥,故为曩痢也。《外台》∶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