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疳案怎么用?徐小圃 口疳案

Posted 徐小圃

篇首语:知识养成了思想,思想同时又在融化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口疳案怎么用?徐小圃 口疳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口疳案怎么用?徐小圃 口疳案

周幼
一诊 胃火内蕴,风邪外乘,口疳红腐,内窜喉关,烦躁,流涎,痰多且粘,腑气艰行,舌有薄苔,脉息弦滑。治以清息,恐其变迁。
薄荷2.4g(后下) 制僵蚕9g 牛蒡子9g 象贝母12g 带心连翘12g 活磁石30g(先煎) 生龙齿30g(先煎) 钩藤9g(后下) 朱赤茯苓12g 马勃4.5g 花粉12g 冬瓜仁15g 朱灯心4束
二诊 热解,口疳已化,微咳欲恶,泄泻色淡,舌白,脉濡缓。脾阳不足,治以两顾。
广藿梗4.5g 炮姜炭4.5g 川厚朴2.4g 稆豆衣12g 朱赤茯苓12g 仙半夏9g 橘皮4.5g 煨诃子4.5g 煨肉果4.5g 麦芽9g 荷蒂4枚

相关参考

口疳怎么用?《中医名词词典》 口疳

小儿疳积泄泻,未愈或初愈,口腔发生溃疡,称为“口疳”。是由于湿热蒸灼津液所致。

口疳怎么用?《外科启玄》 口疳

[i]口疳(图缺)[/i]是湿热在于胃口之上.乃脾之窍.宜内除其胃中湿热.若不早治.恐食其口唇腮颊等处.外以搽药用橄榄核一两儿茶五钱冰片五分共为细末搽之即愈.不须上三次.神效.

口疳怎么用?《临证指南医案》 口疳

夏季秋热。小儿泄泻。或初愈未愈。满口皆生疳蚀。尝有阻塞咽喉致危者。此皆在里湿盛生热。热气蒸灼。津液不升。湿热偏伤气分。治在上焦。或佐淡渗。世俗常刮西瓜翠衣治疳。取其轻扬渗利也。

口疳怎么用?《续名医类案》 口疳

徐仲光曰∶一儿患血热,痘后身发热,口臭成疳,溃脱上龈门牙、左腮盘牙,唇红干裂,左颊下亦红肿,如发毒状。湖州沈三春,外用抑阳散加葱汁,酒浆调敷肿处。若面肿而带有紫色为实热,必成走马疳,溃颊不治矣。今虽肿

鹅口疳怎么用?《中医词典》e~f~g 鹅口疳

出《幼科金针》。即鹅口疮。详该条。

鹅口疳怎么用?《中医词典》e~f~g 鹅口疳

出《幼科金针》。即鹅口疮。详该条。

《疡医大全》 口疳门主论

申斗垣曰∶口疳,是湿热在于胃口。盖口乃脾之窍,若不早治,恐蚀其口、唇、腮、颊,则凶。(《启玄》)奎光曰∶糜疳,令人满口糜烂,与小儿口疳同治。又曰∶口疳宜用丝绵搅洗,忌用布。

口疳怎么用?《中医词典》k~l~m 口疳

病名。①指口腔病。见《外科启玄》卷八。多由阳明湿火熏蒸而发,常见于小儿。症见口内腐溃,或连及咽喉,疼痛不适,饮食有碍,手心热等。治法:初宜清泻湿热,用清胃散加减。继则健脾益胃,用参苓白术散加减。②为龋

口疳怎么用?《中医词典》k~l~m 口疳

病名。①指口腔病。见《外科启玄》卷八。多由阳明湿火熏蒸而发,常见于小儿。症见口内腐溃,或连及咽喉,疼痛不适,饮食有碍,手心热等。治法:初宜清泻湿热,用清胃散加减。继则健脾益胃,用参苓白术散加减。②为龋

痧痘口疳怎么用?《中医词典》r~s 痧痘口疳

病证名。指麻疹、痘疮之后,口腔溃烂。见《咽喉经验秘传》。《喉科秘旨》卷上:“痘余痧后口生疳。烂在牙龈痘毒传,若是见痧生满口,须从心胃二经参。”治宜清泻心胃二经之火。可选用清胃散、银翘散、导赤散等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