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鸿舫 行针手法

Posted 黄鸿舫

篇首语:要让事情改变,行改变我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黄鸿舫 行针手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鸿舫 行针手法

"刺法犹如书法,熟则生巧,精而能化。指下功夫,难深于朝夕间,非勤学苦练不可。”黄氏的行针手法宗经旨,并揣摩东垣、高武、杨继洲诸家,经数十临床实践,化裁归纳。有切、卧、循、压、徐、疾、插、提、扪、搓、留、候等十二法,足堪后学之借鉴。
对于刺法的补泻问题,认为以《灵枢》·《素问》之言最为朴实。元明针家,虽广立诸法而各有所长,但追本溯源,皆不越《灵》、《素》范畴。并指出前贤在这方面有涂脂抹粉、夸耀炫能之举,徒增后学无所适从之苦。
[b](一)指下功夫,十二手法:[/b]
1、切:以爪重切,令阳气宣散,下针不伤卫气。
2、卧:欲刺阳分,浅卧下针,勿伤营气。
3、循:以指循摄,上下抚摩,使气血循经而至,易于得气、候气。
4、压:压之在上,使气向下,压之在下,使气向上。这是运气通经之法。
5、徐:徐入徐出,使真气不泄,气血不伤,宜于治正虚之症。
6、疾:疾入疾出,使邪气外出,宜于治邪盛之症。
7、插:推而内之,宜重宜深,候气于营,从营置气。
8、提:动而伸之,宜轻宜浅,候气于卫,从卫取气。
9、扪:扪闭针孔,因卫和营,顺之则补真,逆之则助邪。
10、搓:搓以候气,急则肉缠针,缓则气易至。
11、留:静以久留,既宜于治虚寒久病之补法候气,也宜于治实热暴病之泻法,以待气散。
12、经气行滞,息针从街,气至针动,慎守勿失。
[b](二)调气之道,全赖补泻:[/b]黄氏所用补泻手法,主要由上述十二法综合而成,尤以徐疾为基本大法,并结合营卫气血,因病而施。尝谓:“用针之要,在于调气,调气之道,全赖补泻,补泻之用,要知迟速,徐疾之法,当分左右。”对《难经·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体会颇深。主张病属于实,刺之宜急,攻邪当疾入疾出而徐按,使郁滞得通,邪气易出。病属于虚,刺之宜缓,补正当徐入徐出而疾按,使经脉无伤,真气不泄。盖刺虚者下针贵迟,速则伤血;出针贵缓,急则耗气。刺实者下针贵速,迟则滞气;出针贵急,缓则郁气。对提插的用法问题,前人皆以插补提泻立说,黄氏认为,插提二法,各宜补泻,插则针深,补泻于营;提则针浅,补泻于卫。至于行针候气,也有先后左右之分,认为如果侧重候气于既针之后,而不重视致气于未针之前,是不够全面的。因此,他在行针前非常重视左手循压之法,藉以推助经气,这些方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而发展起来的,在临床上确有其实用价值。
[b](三)精心行针,深浅得当:[/b]黄氏行针之时,必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不扰于众物。他最反对粗心大意和置针于穴中而毫不介意之态度。此外,黄氏认为《内经》有言,“行针之要,旨在深浅”。病有深浅,刺亦应有深浅。病在卫者卧而剌之,病在营者切而刺之,这也是黄鸿舫先生常用针法之一。病浅针深或病深针浅,均无能达到“以平为期”之目的。深浅是否适当,关系到治疗是否中病。总之必须做到心毋二用,精心行针,静心观察反应。深浅要恰到好处,太过不及,均所勿取。
[b](四)擅于透刺,喜用“冷针”:[/b]黄氏善于《玉龙经》透针一法,如病在卫分,刺以平透,如地仓透颊车治口噼,风池透风府治风寒在表,肩髃透臂臑治肩臂痹痛等等;病在营分,刺以直透,如内关透外关治邪陷心包,间使透支沟治久疟,阳陵泉透阴陵泉治鹤膝风痛等等。由于当时尚无不锈钢针,所以黄氏喜用纯金制针,与其他针相比,即其性柔而无生锈之弊,非欲喧炫于人也。由于素来不用着艾烧针,世人皆以“冷针”名之。所谓冷针,盖与“温针”相对而言,并非一派寒凉之冷。对寒症用针,亦常暖而刺之,此法虽与楚人温针不同,而欲其温通,毋使气血因寒凝滞之义则一。所以虽曰“冷针”,亦宜于治热而又治寒也。此外也善用艾灸炳等法,如脾胃病调治就常灸足三里下脘两穴以和胃畅中。

相关参考

行针手法怎么用?《中医刺灸》 行针手法

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行针",亦称"运针"。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b](一)基本手法[/b]

《医宗金鉴》 行针次第手法歌

行针手法口诀多,撮要编为十二歌,取穴持温进指摄,退搓捻留摇拔合。【注】●十二字分次第手法歌诀,始自三衢杨继洲。●后之诸家,口诀虽多,皆不免于繁杂。●今撮其要,仍编为十二歌诀,庶简明切当,便于后学。

行针怎么用?《中医词典》x~y 行针

出《灵枢·行针》。即施行针刺之意。亦指针刺时施行各种操作手法,又称运针。见该条。

行针怎么用?《中医词典》x~y 行针

出《灵枢·行针》。即施行针刺之意。亦指针刺时施行各种操作手法,又称运针。见该条。

《中医刺灸》 针刺手法的轻重

针刺手法轻重,是指毫针行针(运针)时所用的刺激量而言。针刺时手法的用量,应有轻、中、重不同的刺激量之分,才能产生不同的针刺效应。[b](一)针刺手法轻重的意义[/b]施行针刺手法的轻重,其目的在于通过

《医宗金鉴》 行针避忌歌

行针避忌雨大风,饥饱醉怒渴劳惊,男内外女外坚守,更看人神不可逢,行针避忌虽如此,还推病之缓急行,缓病欲针择吉日,急病行针稍停。注:●按行针避忌,于未刺之先,如风雨晦冥,人之气血,即凝滞而不调。●大饥者

《医宗金鉴》 行针分寸法歌

行针分寸中指传,屈指中节两纹尖,男左女右童稚一,长短肥瘦审经权。【注】●行针取分寸法,以同身寸法为准,男左手,女右手,以中指第二节,屈指两纹尖,相去为一寸,童稚亦如之。●虽人身有长短,体有肥瘦,入针之

得气怎么用?《中医名词词典》 得气

针法名词,语出《素问.离合真邪论》(《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称“气至”,义同),即针感(或针响)。在针刺穴位后,经过手法操作或较长时间的留针,使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行针者则觉得针下沉紧;称为得

《类经》 行针血气六不同

[i](《灵枢·行针篇》全)[/i]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

《中医刺灸》 强调双手行针

左右双手协同行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指出右手将针刺入穴位时,左手要同时配合加以辅助。《难经》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