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温怎么用?《时病论》 风温

Posted 《时病论》

篇首语:莫问天涯路几重,轻衫侧帽且从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风温怎么用?《时病论》 风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风温怎么用?《时病论》 风温

风温之病,发于当春厥阴风木行令之时,少阴君火初交之际。陈平伯谓春月冬季居多,春月风邪用事,冬初气暖多风,风温之病,多见于此。其实大为不然。不知冬月有热渴咳嗽等证,便是冬温,岂可以风温名之!即按六气而论,冬令如有风温,亦在大寒一节,冬初二字,大为不妥。推风温为病之原,与春温仿佛,亦由冬令受寒,当时未发,肾虚之体,其气伏藏于少阴,劳苦之人,伏藏于肌腠,必待来春感受乎风,触动伏气而发也。其证头痛恶风,身热自汗,咳嗽口渴,舌苔微白,脉浮而数者,当用辛凉解表法。倘或舌绛苔黄,神昏谵语,以及手足螈等证之变,皆可仿春温变证之法治之。
或问曰∶因寒触动伏气为春温,初起恶寒无汗;因风触动为风温,初起恶风有汗。二病自是两途,岂可仿前治法?答曰∶新感之邪虽殊,伏藏之气则一。是故种种变证,可同一治。必须辨其孰为劳苦之辈,孰为冬不藏精之人,最为切要。试观病势由渐而加,其因于劳苦者可知;一病津液即伤,变证迭出,其因于冬不藏精者又可知。凡有一切温热,总宜刻刻顾其津液,在阴虚者,更兼滋补为要耳。又问∶风温之病,曷不遵仲景之训为圭臬?今观是论,并未有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等证,岂非悖仲景之言以为医乎?曰∶此仲景论风温误治之变证也,非常证也。曰∶常证何?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常证也。又问∶平伯论风温一十二条,总称暴感时气,肺胃为病。鞠通杂于诸温条中,分治三焦。试问以平伯为然,抑亦以鞠通为然?曰∶总宜遵《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论,庶乎宜古宜今。见肺胃之证,即为肺胃之病;见三焦之证,即为三焦之病。
弗宜印定可也。又问∶春温、风温,皆有伏气为病。今时医每逢春令见有寒热咳嗽,并无口渴之证,便言风温,可乎?曰∶可。盖春令之风,从东方而来,乃解冻之温风也,谓风温者,未尝不可耳。其初起治法,仍不出辛凉解表之范围也。

相关参考

《时病论歌括新编》 (五)风热

春应温而反热,是为非时之气。所感之风,风中必夹热气,故名风热。此不但与风温为两途,抑且与热病为各异。盖风温、热病,皆伏气也;风热之邪,是新感也。初起寒微热甚,头痛而昏,或多汗,或咳嗽,或目赤,或涕黄,

《时病论歌括新编》 (六)辛凉解表法

『方歌』辛凉解表初风温,冬温袭肺咳嗽频。风热新感薄豉蜕,前胡瓜蒡渴粉增。『药物』薄荷、蝉蜕、前胡、淡豆豉、瓜蒌皮、牛蒡子。如口渴加花粉。『方解』此方治风温初起,风热新感,冬温袭肺咳嗽。是法取其辛凉,以

《时病论歌括新编》 (四)温毒

温毒:是由于冬令过暖,感受乖戾之气,至春夏之交,更感温热,伏毒自内而出所致(又有风温,温病,冬温等误用辛温之剂,以火济火,亦能成为是病者)。其症:脉象浮沉俱盛,心烦热渴,咳嗽喉痛,舌绛苔黄。治宜清热解

《时病论歌括新编》 (三)温病

温病之原,因冬受寒气伏而不发,久化为热,待来年春分之后,天气温暖,阳气弛张,伏气自内而动,一达于外,则表里皆热也。其症:口渴引饮,不恶寒而恶热,脉形愈按愈盛。不比春温外有寒邪,风温外有风邪,故初起时,

葳蕤汤怎么用?《时病论歌括新编》 葳蕤汤

『主治』风温初起,六脉浮盛,表实壮热。汗少者,先用此方发表。『药物』葳蕤、白薇、羌活、葛根、麻黄、川芎、木香、杏仁、石膏、甘草。『服法』煎服。

银翘散怎么用?《时病论歌括新编》 银翘散

『主治』风温、温病、冬温等症。『药物』银花、连翘、桔梗、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竹叶、甘草、鲜芦根。『服法』煎服。

风温怎么用?《凌临灵方》 风温

风温袭肺,即从徐姓秋燥方,同见后。

风温怎么用?《伤寒捷诀》 风温

风温热汗脉多浮.喘渴痴眠体不收.病在二阴无发汗.人参败毒散宜投.风温者.谓先伤于风.因而伤热.风与热搏.即发风温也.其脉尺寸俱浮.其症则身热自汗.头痛、喘息、发渴、昏睡.或体重不仁.其病则在少阴厥阴二

风温怎么用?《医述》 风温

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气者,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幼科见其身热咳嗽,不知肺病在上之旨,妄投荆、防、柴、葛,加入积、朴

时病怎么用?《中医名词词典》 时病

又称“时令病”,指一些季节性发生的疾病,如春季的春温、风温、温毒、伤风等。夏季的泄泻、痢疾、中暑、暑温、热病、疰夏等。秋季的疟疾、湿温、秋燥等。冬季的伤寒、冬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