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科补要》 第十五则·背脊骨伤

Posted 《伤科补要》

篇首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伤科补要》 第十五则·背脊骨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伤科补要》 第十五则·背脊骨伤


背者,自后身大椎骨以下,腰以上之通称也,一名脊骨,一名膂骨,俗呼脊梁骨,其形一条于前则为胸胁也。腰骨者,即脊骨之十四椎、十五椎、十六椎也。尾 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 。其末节名曰尾闾,一名 端,一名撅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也。或跌打伤者,瘀聚凝结,脊筋陇起,当先柔筋,令其和软,内服紫金丹,敷定痛散,烧红铁烙熨之,贴混元膏。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使患者两手攀索,两足踏砖上,每足下叠砖三块踏定,将后腰拿住,各抽去砖一块,令病患直身,又各去一块,如是者三,其足着地,使气舒瘀散,陷者能起,曲者可直。再将腰柱裹住,紧紧缚之,勿令窒碍,但宜仰卧,不可侧睡,膂骨正而患除,服接骨紫金丹。如胸陷不直者,亦用此法。或气门伤,则气塞不通,口噤反张,身强如死,过不得三个时辰,若气从大便出者立毙。凡遇此症,不可慌张,候其气息有无,如无气者,为倒插拳所伤,令患人盘坐,揪其发伏我膝上,敲击其背心,使气从口出得苏,服黎洞丸。尾闾,若蹲垫壅肿,必连腰胯,服黎洞丸,再服接骨紫金丹,贴万灵膏。踢伤海底穴,血必上冲,当时耳内响声大震,人必昏晕,先服护心丸,再服紫金丹。

相关参考

《伤科补要》 第五则·从高坠下伤

凡人从高坠下,跌伤五脏,不省人事,气塞不通者,看其两太阳及胸前胁下如何?若动,则可救。急用通关散吹鼻中,如有嚏,语声得出者,投黎洞丸,再服复元活血汤,逐瘀生新。若迟,则不救。或有从高倒坠,天柱骨折,致

《伤科补要》 第七则·囟门骨伤

囟骨者,即婴儿顶骨未合时,软而跳动之处,名囟门。或跌打损伤,骨缝虽绽,尚未震动脑正坐,以葱汁调定痛散敷于伤处,用粗纸蘸醋,贴于药上,烧铁熨斗烙纸上,以伤处觉热疼,口中有声为度。去药,贴万灵膏,二、三日

《伤科补要》 第十则·伤耳

耳者,司听之窍也。耳门名曰蔽,耳叶名曰郭。或被砍跌打落,或上脱下粘,或下脱上连,缚灵明。若伤者肿痛流血,服接骨紫金丹,外用八仙逍遥汤熏洗,贴混元膏。若伤重,内动脑髓,及伤灵明,昏沉不省,若平素气血皆虚

《伤科补要》 第十一则·咽喉伤

咽喉者,乃气息之路也。或被伤,或自刎,其症迅速,急则可救,迟则血脱额冷,气绝不治,膏长四、五寸,阔二、三寸,横贴连及好肉处,不使封药脱落;外用布条缠颈,高枕仰卧,使项屈不伸,刀口易合。宜处密室避风,使

《伤科补要》 第十九则·曲骱

肘骨者,胳膊中节上下支骨交接处也,俗名鹅鼻骨。上接骨,其骱名曲。自肘至腕,有正辅二根∶其在下而形体长大连肘尖者,为臂骨;其在上而形体短细者,为转骨。叠并相倚,下接于腕骨。其骱若出,一手捏住骱头,一手拿

《伤科补要》 第十七则·脱下颏

(附失颈)下颏者,即牙车相交之骨也。若脱,则饮食言语不便,由肾虚所致。其骱曲如环形,与上颊推进,其骱有响声,齿能合者上也。服补肾壮筋汤。夫人之筋,赖气血充养,寒则筋挛,热则筋纵,筋失营养,伸舒不便。感

《伤科补要》 第十八则·骨骱失

骨者,肩端之骨,即肩胛骨也。其臼含纳骨上端,其处名肩解,即肩HT与骨合缝处也。俗名吞口,一名肩头,其下附于脊骨成片如翅者。其骱若脱,手不能举。使患人低坐,一人抱住其身,将手拔直,用推拿法,酌其重轻,待

《伤科补要》 第十四则·锁子骨

(附胸胁)锁子骨,经名柱骨,横卧于两肩前缺盆之外,其两端外接肩解,或击打偏坠伤断者,用手法先按胸骨,将肩端向内合之,揉摩断骨令其复位,用带挂肩于项,勿使摇动,服接骨紫金丹,外敷定痛散,贴万灵膏,可愈。

《伤科补要》 第十六则·接骨论治

接骨者,使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位也。凡骨之断而两分,或折而陷下,或破而散乱,或岐而傍突,相其情势,徐徐接之,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皆赖乎手法也。或皮肉不破者,骨若全断,动则辘

《伤科补要》 第十二则·腹伤肠出

如镞破大小腹,致肠突出者,看肠外衣膜穿破否?若膜穿者,肠必逐条而散也,则不治;若可治。不可伤其膜,宜敷收膜散,外盖玉红膏,冀其渐平。如肠出者,将温汤浴暖其肠,不可伤犯。一人将醋和冷水,不令病者知觉,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