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依方 顽痹痼疾久病必瘀,刺罐结全,活血化瘀。

Posted 杨依方

篇首语:要须心地收汗马,孔孟行世目杲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杨依方 顽痹痼疾久病必瘀,刺罐结全,活血化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依方 顽痹痼疾久病必瘀,刺罐结全,活血化瘀。

在针灸治疗中结合拔罐以提高疗效,这是杨氏针灸疯科流派的师承衣钵,先祖父永璇公曾说过:“火罐疗法虽属外治法之一,但有全身作用,既能单独使用,利用拔罐时的负压作用,开豁毛窍,吸邪外出,能使血液溢出血管,流畅气血、祛邪镇痛,也可配合针刺后拔罐,更能从针孔中吸收病邪,从腠理外出,疏通经络、利气活血。先祖父在晚年时为了提高疗效,千方百计解除病人痛苦,他孜孜不倦,悉心钻研,根据刺罐结合的治疗经验,创造了多针浅刺,活血化瘀的絮刺火罐疗法,经过辨证处方后运用七星针叩刺,微微出血,拔以火罐,吸出稠液汁沫或瘀血凝块,达到祛瘀生新,舒筋活络的目的,凡属气滞血瘀范畴的疾病,皆属治疗适应症,此必须明确辨证是否属于气滞血瘀。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检查筛选。首先要问清病史,必须是慢性久病,已经过多种治疗方法无效者。因为大多数慢性久病,往往会出现气滞血瘀之症。朱丹溪说“久病必瘀”,叶天士说:“久病血瘀”,普济方说:“人之一身不离乎气血,凡病经多日治不愈,须为之调血”。其次要切脉望舌,这是诊病必须的检查,特别是舌诊有否瘀斑、淡紫,舌下静脉有否充盈青紫,这是内有气滞血瘀郁结的明确诊断。,再则可从经络切诊查得,《灵枢.周痹》曰:“故刺痹者必先切循上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chi坚转引而行之。”这就是在病变部位和相应经络路线上切摸按压,凡有敏感点(视之或有血络色变,扪之或有硬结,或有条索状物,压之或酸或痛,或引胸膺,或放散至胁肋,或麻木不仁,灼热刺痛等现象)出现者,可诊断为气滞血瘀,不论病因风寒邪侵袭,或劳倦伤筋动骨,痹阻日久,必致气血受阻络脉闭塞,遂成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素问.气穴》所谓“积寒留舍,营卫不居,卷肉缩筋”也,遂有血络硬结,条索状物等压痛出现,其喜按属虚,拒按属实,压痛处当是气滞血瘀郁结的反应所在。最后作摄片或CT检查,(凡颅脑,颈胸腰椎及骨骼病变者均必须检查),以明确诊断。经过多年的实践,对气滞血瘀引起的颈胸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粘连型肩关节周围炎,复发性荨麻疹,股外侧皮神经炎,肱骨外上髁炎,神经性皮炎等顽痹痼疾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通过临床实践,父亲认为杨氏絮刺火罐疗法对气滞血瘀的顽痹固疾有较满意的疗效。经过治疗的患者立即感到舒适,开始治疗时可有3-4小时的轻松感觉,青、壮年患者舒适时间较长些,老年人较短,这与青壮年生气旺盛,而老年人机能衰退有关,《灵枢·论痛》说:“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就是这个道理,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舒适时间会逐渐延长,治疗间隔也可改为每周2次到每周1次。每次治疗时,可根据病情轻重转归,适当调整絮刺火罐的轻叩重刺,拔火罐一定要吸出汁沫稠液或瘀血凝块方有效果。

相关参考

验方怎么用?杨依方 验方

特色怎么用?杨依方 特色

杨依方 合谷(双)。

主治功能:外感发热,恶寒,无汗;又治寒战鼓栗,寒热往来。手法操作:用捻旋补泻法。方义:大椎为手足三里、督脉之会,总督一身阳气,主表。效能升阳,益气,退热,补虚。凡外感六淫之邪在于表里者,皆能疏解。配合

医案怎么用?杨依方 医案

[b]案一、奚某,女,50岁,农民。[/b]初诊日期:1963年2月3日。主诉:神志昏迷已七天。病史:脑血管意外,神志昏迷已七天,经病房抢救处理未见显效,特邀针灸会诊。症见目合,口开,鼾声,舌卷,失语

杨依方 跟骨骨刺浸洗方

主治:跟骨骨刺药物组成:威灵仙40g,生川乌、生草乌各10g,骨碎补20g,山萘10g,椒目10g,马钱子10g,急性子10g,石见穿10g,醋2斤。煎汤浸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浸半小时,令则加热之,

杨依方 杨氏絮刺火罐疗法

治疗工具:七星针、火罐。检查方法:<灵枢·周痹》曰“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肤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chi坚转引而行之。”在病变部位和有关经脉循行路线上作循

福幼膏怎么用?杨依方 福幼膏

主治:小儿麻痹症及痿症之肌无力者。药物组成:龟版120g,盐水炒黄柏90g,盐水炒知母90g,生地熟地各90g,牛膝60g,白芍60g,锁阳90g,虎胫骨30g,当归90g,陈皮60g,干姜15g,党

杨依方 十二皮部,分区治疗,效果明显。

《素问·皮部》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皮者脉之部也。”这就是说皮部是十二经脉在皮肤表面的分部。它是以十二经脉各自分布在体表的有穴部位范围为中心,向四周扩散

杨依方 针刺得气,气至病所,提高疗效。

针刺得气与否,是获得疗效的关键所在,如能针刺得气,气至病所,疗效往往更好。针刺得气感应的传导方向,一般来说是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放散居多。如手之三阴,从胸走手,针刺得气,大多向末梢放散,如内关穴是手厥阴

杨依方 经脉之病,以痛为输,疗效卓著。

十二经筋是随着十二经脉分布的,它循行于体表而不入内脏,故其发病症状偏于筋肉方面。杨上善说:“经筋是阴阳气之所资,邪入肌腠,袭筋为病,不能转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穴”。父亲在临床上对于经筋之病常用“以痛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