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镇痛饮的简介

Posted

篇首语: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镇痛饮的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镇痛饮的简介

组成: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地鳖虫10克,血竭3克,细辛3克,三七3克,甘松10克,降香10克,生姜10克。
功能: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用法:水煎服。本方药味浓烈,煎药时注意通风;煎药时反复缓慢搅动,以防止粘锅,饭后1小时服药,2次/日。
主治:用于各种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等属于风寒湿瘀阻滞经脉所致疼痛,各种肿瘤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因气血不足,痰湿停滞所致疼痛。
方解:疼痛不是单独的疾病,常常是多种急慢性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症状。
疼痛的产生有虚实两种原因,一种为「不通则痛」,是指因寒凝、气滞、瘀血、痰浊等造成气机郁滞,经脉不通,产生疼痛,常表现为疼痛剧烈,遇寒疼痛加剧,以胀痛、刺痛、抽痛为主。另一种则指「不荣则痛」,指因气血不足,经脉肌肉失于荣养而产生疼痛,常表现为疼痛隐隐,闷痛、困痛、酸痛、麻木。
镇痛饮适用于寒凝气滞,瘀血阻络之疼痛。方中乳香、没药辛香温通,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为君药。地鳖虫味咸,性寒,具有破瘀血,续筋骨之功。血竭味甘咸,甘能缓急止痛,咸能软坚散结,故有活血散瘀定痛之效。细辛辛香走窜,外散风寒,内温里寒,温通经络,而达散风祛寒,通窍止痛,下气祛痰之效;三药共为臣药。甘松理气止痛;降香行气活血,止痛;三七止血、散瘀、定痛,三药共为佐药,协助君臣药共同发挥止痛功效。生姜为使药,和胃降逆,防诸药伤胃。
加减:因寒凝经脉导致四肢关节疼痛为主者,加用通脉四逆汤;颈椎病及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阳虚风湿阻络出现颈项、后背疼痛为主者,加用葛根、鹿角霜、牛膝、地龙、全蝎、蜈蚣、僵蚕;各种肿瘤术后痰湿阻络出现疼痛,加用浙贝母、玄参、龟板、鳖甲、生牡蛎;肿瘤后期,患者气血亏虚,经脉失荣,疼痛绵绵不绝,加用黄芪、当归、阿胶、鹿角胶、龟板胶。对于疼痛剧烈者,血竭用量可加至10克。肾气亏虚所致腰痛加杜仲、续断、骨碎补、木蝴蝶。脾胃虚弱,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者,去甘松、降香,加用生山楂、砂仁、鸡内金。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枳术消积丸的简介

组成:莱菔子180克,槟榔60克,枳壳60克,焦三仙各60克,鸡内金60克,牵牛子60克,大黄100克,连翘120克,蒲公英120克,丹皮60克,赤芍60克,三棱50克,莪术50克,白术120克,甘草

医学百科 迟脉之单脉介绍

《脉经》:「脉迟则在脏,迟则为寒。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关脉迟,胃中寒。尺脉迟,下焦有寒。」《脉诀》:「迟者阴也。主肾虚不安。寸口脉迟心上寒,当关腹痛饮浆难,流人尺中腰脚重,厚衣重复。也嫌单。

医学百科 服用甘草片须谨慎

复方甘草片是常用镇咳祛痰药,其成分包括甘草浸膏粉、阿片粉、樟脑、八角茴香油、苯甲酸钠,甘草浸膏具有促进咽喉及支气管分泌的功能,使痰易于咯出;阿片粉有镇痛、镇静、镇咳作用,属于黏膜保护性镇咳药,可以覆蓋

喉痛饮滚怎么用?《医法圆通》 喉痛饮滚

凡喉痛饮滚之人,必非风热上攻,定见脉息、声音一切无神,阴象毕露,急宜回阳之药冷服以救之,其效甚速。此是阳浮于上,不安其宅,今得同气之物以引之,必返其舍。若照风热法治之,是速其危矣。

简介怎么用?《医林改错》 简介

作者王清任(1768-1831),字勋臣,河北省玉田县人,世居玉田县鸭鸿桥。曾做过武库生,后至北京行医,是嘉庆至道光年间的名医。王清任的主要著作为《医林改错》,这是一部几百年来令医学界争论不休的书。书

医学百科 养生之道滋补为先

专家简介周仲瑛生于1928年,著名中医内科学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首批政府津贴获得者,江苏省名中医。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及肿瘤疾

医学百科 蜈蚣壁虎抗肿瘤

蜈蚣性味辛、温,有毒,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等功效;壁虎又名守宫,性味咸、寒,有小毒,功效祛风、活络、散结。医籍中早有关于蜈蚣、壁虎治疗血积瘤肿的记述。《本草纲目》:「盖行而疾者,惟风与蛇,

简介怎么用?《傅青主男科》 简介

痰饮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精华之一。在浩瀚的中医文献中关于痰饮的记载非常丰富,《傅青主男科》就是一部对痰证有独到见解的杰作。从现有文献中看,隋唐以前,对痰与饮尚未作区别,而侧重于饮的论述,这从《内经》

《常见病自测》 [附:中医脉象简介]

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脉诊则是这一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古代无数医学家在长期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摸脉搏来诊病的理论,这就是中医脉象学,并将它列为四大诊断方法之一,即切诊。通过指下脉搏的细

医学百科 仝小林自医案例分享与答疑

病情简介初诊(2015年5月16日):发热伴头颈部淋巴结红肿疼痛两天。患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仝小林,一月前曾患「急性腮腺淋巴结炎」,此次因头皮疖抓破后于昨日起开始出现颈部、耳前、耳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