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内经》痿病治论

Posted

篇首语: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是自由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内经》痿病治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内经》痿病治论

《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的三条原则,「治痿独取阳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各以其时受月」。这本是指导针刺治疗的原则,但现在已广泛地用于指导临床的组方与用药。
「治痿独取阳明」只适用于「足痿不用」,但对后世的影响较大,有学者认为「治痿独取阳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清胃火以肃肺气之热;滋胃津以润五脏气之燥;祛湿热以防下损肝肾;补运脾胃以资气血之源。此外还应包括通泻胃腑之热。
《灵枢·邪气藏腑病形》:「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告诫后人:针刺「大」脉,出针后要快速按压针孔,勿令其出血,以免伤血。提示痿病见「大」脉,不能采用放血治疗;药物治疗则不能耗血、动血,应以滋补精血为主,即使有阳虚表现,亦应是阴中求阳。
《黄帝内经》一书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内含很多中医的原创思维模型,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其对痿病的论述,除设立《素问·痿论》专篇进行详论外,还散见各篇,对痿病的中医诊治影响颇深。
创立痿病概念
《内经》创立了痿病的概念。痿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病名之痿;二是作为症状之痿。
病名之痿
多以「痿」、「痿疾」等出现。《灵枢·根节》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灵枢·九宫八风》载:「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素问·痿论》说:「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等,均为病名之痿。
症状之痿
多与筋、脉、肉、骨、足等相连而用,除指肢体无力,或筋脉拘急,活动不利,或二者同时并存外,还指局部器官的痿废不用。其症状分如下几种:
肢体无力
指肢体的筋脉驰缓无力,《内经》中记载较多。《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阳司天之政,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素问·痿论》云:「心气热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而「骨痿」的症状除本篇记述的「腰脊不举」、「足不任身」外,还有《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之「坐不能起」。此种症状多为软瘫,与现代医学所说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肢体无力有相似之处,如吉兰-巴雷综合征、脊肌萎缩症等。
筋脉拘挛
《素问·痿论》曰:「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邪热伤肝,耗损阴血,筋失濡养,而成筋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阴司天之政,风湿相薄,雨乃后,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为气候变化致痿,再如《素问·气交变大论》的论述:「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复则埃郁,病,暴挛痿痺,足不任身」。症状的描述多为硬瘫,与上运动元损害所形成的肌张力增高有相似之处,如原发性侧索硬化症。
无力与拘挛同见
湿热伤及筋脉,可致肢体无力与筋脉拘挛并见。《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相当于现代医学认为的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器官的痿废不用
《素问·痿论》载:「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结合《素问·厥论》之「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和《灵枢·经筋》云:「经筋之病,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提示「阴痿」(现在称「阳痿」)是筋痿的一种。
痿病分类及鉴别要点
《素问》专列「痿论篇」对五脏痿进行了论述,形成痿病的初步分类。「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之所以按五脏分类,可能与中医学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有关。因本篇开篇即言「五藏使人痿」,故后世将上述记载归结为五脏痿,并以此作为痿病的分类根据之一。如张景岳言:「故五脏之痿,皆因于肺气热,则五脏之阴皆不足,此痿躄之生于肺也」。
在「痿论篇」中对痿病也做了相应的鉴别,其鉴别点主要在「五色」、「五体」的临床表现不同。肺热发痿躄者「色白而毛败」;心热发脉痿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发筋痿者「色苍而爪枯」;脾热发肉痿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发骨痿者「色黑而齿槁」。
此外,痿病与表现为四肢不收的「痱」相鉴别,则主要在神志障碍的有无。「痿论篇」中的痿均未言有神志改变,《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更明示四肢不用的「风痿」,其「心慧然若无病」。而痱则伴有神志病变,如《灵枢·热病》云:「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是否有神志障碍,可作为痿与痱的鉴别点。
病因病机
《内经》论述痿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内伤和针刺所伤等因素。其中外感六淫中又以寒、湿、热致病最广,而内伤因素以情志、劳倦、房室所伤为主,并记载了针刺不当致痿。
六淫为病主要伤及人体的经络、筋脉;内伤因素致病主要伤及人体的脏腑、筋脉。痿病的病机,《内经》主要阐述了肺热叶焦、阳明虚则宗筋纵,并提出带脉损、失约束致痿,确立了奇经与痿病的关系。
痿病的病因
外感因素: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皆可致痿。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司天之政,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阳司天之政,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灵枢·九宫八风》云:「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均为寒湿致痿现象。
《素问·生气通天论》对湿热致痿则有「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的记载。《素问·五常政大论》论述了燥邪致痿:「阳明司天,燥气下临,筋痿不能久立」。
《素问·五常政大论》则云:「厥阴司天,风气下临,体重肌肉萎」,是风邪致痿。《素问·痿论》云:「逢大热而渴,发为骨痿」,提示热邪亦可致痿。在《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中,对岁火不及之复气致痿也作了详尽的论述:「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复则埃郁,病,暴挛痿痺,足不任身」。由此可见,《内经》对外感六淫致痿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
情志因素:《素问·疏五过论》对因贫富反差太大,情志忧郁致痿也有认识:「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灵枢·本神》对因恐惧而精伤致痿作了描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说明情志不遂或惊恐伤肾均可形成痿证。
饮食偏嗜:《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则说明长期饮食偏嗜膏粱厚味也可致痿病。
劳倦所伤:《素问·痿论》曰:「有所远行劳倦,发为骨痿」,「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等。说明劳倦内伤或房劳过度皆可导致痿证的发生。
针刺误伤:针刺误伤脊髓而发痿病,《素问·刺禁论》载:「刺脊间,中髓为伛」,「伛」为筋脉拘急,属痿病之临床表现之一,此系误刺损伤神经致痿的最早记载。
痿病的病机
肺热叶焦:「痿论」篇指出:「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开宗明义地讲述「五脏痿」的主要病机。造成「肺热叶焦」的机制是「有所亡失,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肺为五脏之华盖,主宣发与肃降,「肺者,藏之长也」,肺热则气血津液的布达失职,使五脏失养,五体失用,而发痿病。《局方发挥》亦说:「诸痿皆起于肺热,传入五脏,散为诸症」。
此外,脉痿多为「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阳动则耗血、散血、动血,致「大经空虚,发为肌痺,传为脉痿」。
筋痿则由于「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耗伤肝阴、肝血,肝失涵养致「肝气热」、「筋急而挛」、「宗筋弛纵」,发为筋痿。
肉痿为居处潮湿之地,或感外湿邪,或长期水中作业者,致「肌肉濡渍」,或湿邪蕴积,日久化热,致「脾气热,则胃干而渴」,均可致「痺而不仁,发为肉痿」。
骨痿是因「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耗伤肾之阴精而致「肾气热」,「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阳明虚,宗筋纵:阳明为水谷之海,「五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故筋脉肌肉,四肢百骸,皆赖胃之水谷精微以滋养。《素问·痿论》载:「阳明者……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阳明宗筋之会」,若阳明虚弱,气血化生不足,宗筋失养,弛纵不收,发生痿疾。
带脉损,失约束:痿躄的发生是带脉受损,失去约束诸经的功能,筋脉缓纵所致。《素问·痿论》曰:「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阳明宗筋之会,会于气街,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论中涉及到奇经的督、冲、带三脉,阐述了奇经与痿病发生的关系,开后世从奇经论治痿病之先河。
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的三条原则,「治痿独取阳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各以其时受月」。这本是指导针刺治疗的原则,但现在已广泛地用于指导临床的组方与用药。
治痿独取阳明
关于「治痿独取阳明」需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即「适用范围」、「是否代表作者观点」、「临床指导意义」等。
适用范围:《素问·痿论》曰:「论言治痿独取阳明何也,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从论中不难得出:「治痿独取阳明」是适用于「足痿不用」的,并非适用于所有痿病的治疗。
不代表作者观点:弄清这个问题,还在从原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太阴少阴合病治验

肖某,69岁。初诊于2015年2月16日。患者平素体虚,肢面虚浮,困重,常年罹患伤风,不敢外出。去年入冬以来,畏寒怕冷,稍微走出庭院,便肢体酸痛,咳嗽痰黏,甚至彻夜难寐。其子是乡村医生,各种抗生素和营

医学百科 论中医八大关系(中)

「已病」与「未病」从预防医学的角度讲,有效的疾病预防当然要比病后而治重要得多,中医药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就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形成了预防为主的科学理念,充分展示出中医学科学思想

医学百科 由慈禧医案说脾胃病治验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清宫御医也颇为重

《叶选医衡》 霍乱证治论

霍乱之治,尝考之《内经》,有太阳所致,为中满霍乱吐下。有土郁之发,民病呕吐霍乱注下。有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霍乱餐泄。有热至则身热霍乱吐下。《灵枢》曰∶足太阳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

《医学源流论》 五方异治论

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浓,凡受风寒,难于透出,宜用疏通重剂;东南之人,气浮而薄,凡遇风寒,易于疏泄,宜用疏通轻剂。又西北地寒,当用温热之药,然或有邪蕴于中,而内反热,则用

《医学源流论》 伤风难治论

凡人偶感风寒,头痛发热,咳嗽涕出,俗语谓之伤风。非《伤寒论》中所云之伤风,乃时行之杂感也。人皆忽之,不知此乃至难治之疾,生死之所关也。盖伤风之疾,由皮毛以入于肺,肺为娇脏,寒热皆所不宜。太寒则邪气凝而

《医学源流论》 病深非浅药能治论

天下有治法不误,而始终无效者。此乃病气深痼,非泛然之方药所能愈也。凡病在皮毛荣卫之间,即使病势极重,而所感之位甚浅,邪气易出。至于脏腑筋骨之痼疾,如劳怯、痞隔,风痹痿厥之类,其感非一日,其邪在脏腑筋骨

医学百科 察颜切脉 先辨阴阳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中提出:「察颜切脉,先辨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阴证、阳证,以三阴、三阳为总纲。明代医家张景岳也

医学百科 常见燥证论治

燥为秋天的主气。燥邪致病的特点主要是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灼伤肺津。因而临床上多引发咳嗽、咳血、衄血、消渴、痿病诸证,总以清肺凉血,养血润燥为治疗法则。辨证施治可获良效。肺燥咳嗽燥邪犯肺者,咳

医学百科 @微博·中医药(四)

@AF_轩辕沧海:虽然我不是学医的,虽然我对医学并不是很懂,但是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任何医学,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只要能把病治好,就是好的医学,而那些仅仅是从所谓的「科学」角度去看待中医,将其视为伪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