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生命之火 扶阳之源

Posted 生命

篇首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生命之火 扶阳之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生命之火 扶阳之源

●火给人类带来了从原始蒙昧到文明智慧的过渡,同时,火也被引入了人类防病治病的方法和理论中。
●中医借鉴自然火的特性说明人的生理和病理,以及治疗原则等。
●人体内的火力是一个递减的过程,如何通过中医中药的调整与补给,来增添生命之火力,这便是中医扶阳理论之源头。
人类进化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演进与积累,在黑暗中徘徊了几十万年,是火的产生和利用促其发生了剧烈突变。东方的人类崇拜燧人氏——火神,正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从原始蒙昧到文明智慧的过渡。与此同时,古人也把火引入了防病治病的方法和理论中,由此而产生了中医的扶阳理论。
传统文化中的火
古代人们理解大自然,尝试为自然现象分类,并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文化归纳。因此,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之一。古称火为「阳之精」,如《后五行志》中说:「火者,阳之精也,火性炎。」清代人顾炎武说:「人用火必取之木,而复有四时五行之变。《素问》黄帝言: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周礼》:季春出火贵其新者,少火之义也。今日一切取之于石,其性猛烈而不宜人,病痰之多,年寿自减,有之来矣。」他认为取火用木,则符合五行生克制化之理,索用它法则违背的自然生态平衡的规律,而且不利于人体的健康,这表明火的索取与利用对人体的健康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作为五行之一的火,有气而无质,可以生杀万物,神妙无穷。同时古人来还认为,独有火在五行中有二,其他都只有一。所谓的二者,是指火有阴火和阳火之分。古人又把火分成天火、地火、人火三种,认为天火有四种,地火有五种,人火有三种。「天之阳火有二:太阳,真火;星精,飞火。天之阴火有二:龙火(称龙口有火)、雷火。地之阳火有三:钻木之火、击石之火、戛金之火。地之阴火有二:石油之火(古人称油贮存到一定数量会自然起火)、水中之火(古人称江湖河海,夜动有火)。人之阳火有一:丙丁君火(就是心、小肠的所谓离火)。人之阴火有二,命门相火(谓起于北海,称坎火,游行三焦寄位肝胆),三昧之火(纯阳,干火)。」阳火总共六种,阴火总共六种,二者共十二种。
当人们文明程度的进步之后,文字的产生与火的关系则更加密切,如汉字中有多少个与火字旁有关的字我们已无法说清楚,但从这些记载我国文明史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凡的意义与指向。
中医所说的火
中医所说的「火」,只不过是一种比喻说法,因为火有炽热、亢进、燔灼等特性,所以,当人体出现发热、亢奋、煎灼体液等病理现象时,中医就认为与火有关,而以火名之。例如,一个患牙痛的病人,表现有牙龈红肿溃烂,口干渴喜饮凉水,大便干燥,小便黄赤等症状时,中医就说他是「胃火亢盛」。与此同时,当一个出现怕冷、脉微细、但欲寐等表现,中医就认为这个人的体内「火弱」了,需要给体内助阳壮火,这些都是借鉴了自然火之特性。
中医说的火,在《内经》中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区别。生理性的火是指人体的热能,它是推动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动力,称之为「少火」。少,有温煦柔和,不亢不烈的意思,《内经》说:「少火生气」,这个「气」就是指人体的生理功能而言。民间有「小伙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的俗语,「火力」,当是少火的俗称。少火充旺,身体机能自然强盛,能耐得凛凛寒气。反之,火力不足,就会畏寒肢冷,虽厚衣重被,依然瑟缩不暖,这种情况中医也称为「阳气虚」。所以,少火其实也是阳气的别称。
人体内的病理性的火,叫做「壮火」,这个「壮」是相对「少」说的,意在表明它的破坏作用,并不是热能增多的意思。壮火能消耗人的「津液」(指具有营养作用的体液),耗散人的「正气」,所以《内经》又说:「壮火食气。」「食」即侵蚀、消耗之意。所以,吴佩衡教授说:「壮火不可留,少火不可灭。」
与此同时,当人们认识药物的时候,也引进了「火」的概念,如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温与热,就是火的特性,就是火在药物中的特点。而利用药物的寒热温凉,来对抗人体内的寒热温凉,《内经》称之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中医的五行学说,以及五脏理论的相火、龙雷之火、命门之火等等,无不以火的内涵来说明问题,凡此种种均是借鉴自然火的特性说明中医之理。
火与扶阳理论
由于火的意念与自然界的火具有相同的意义与内涵,而人体内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火的支撑。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生命之火的燃烧过程,而且人的生命之火,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不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资源。故此,人体内的火力是一个递减的过程,如何通过中医中药的调整与补给,来增添生命之火力,这便是中医扶阳理论之源头。
从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我们可以看出113方中,应用姜、桂、附的方药占大半,可见张仲景擅于应用辛温扶阳药物,来振奋人体内的火力而达到驱病和强身目的。从《伤寒论》的名字上,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受「寒邪」侵袭之后,最易伤及的仍然是人体的阳气,而阳气的根本就是人体的生命之火力。也就是说,人们从火的利用与引用上,找到了中医扶阳理论的渊源。
由于人体生命之力低下,这便形成了所谓的三阴证体质,形成或是导致三阴证体质的因素甚多,而阴证之形成,当然最重要的是体质,或者说禀赋属素体阳虚者。此外,与饮食劳倦、房室不节有关。还有更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便是医者不识阴阳,不分体质,对素体阳虚者既病之后滥用、误用、多用、久用寒凉滋腻,更伤其不足或虚衰之阳。尤其是头面虚火引起的多种这样的病证,从外表来,颇似阳证者甚多,其实根本仍然是阴证,而医者每多忽视阴证,错把虚火当成阳证来治。
因此,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先生,在其《医理真传》与《医法圆通》两书之中,几乎在每一病证之后,都要批评市医积习,这一积习便是不独立思考,不思治病求本,见咳止咳,见痰化痰,见血投凉,又多用套路套方,如一见便秘即用大黄、当归、白芍、蜂蜜、麻仁、郁李仁,一见小便不利,便是木通、车前、滑石之类;更视峻药如虎,力图平淡稳当。小病犹可,大病则往往误人。
由此追溯郑钦安的学术渊源,其理论实以《内经》为宗,其临床则「用仲景之法」。宗《内经》则在「洞明阴阳之理」,宗仲景则「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因此他的真传就是:「认证只分阴阳」,「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阳证自有阳证治法,阴证则宜益火之源,或甘温扶阳,或破阴返阳,如此,则仲景之四逆、白通、理中诸方,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的习用之方了。「予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这便是他的夫子之道。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学习扶阳 重在得法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中医扶阳思想理论与运用高级研修班」顺利闭幕。与前几届相同的是,论坛备受学员推崇;不同的是,论坛更注重交流和互动,不但有国内的扶阳派名师,还有英

医学百科 学习扶阳要谨防走偏

学习扶阳要谨防走偏扶阳论坛已经开了四届,「扶阳学派以其卓越的临床疗效及治法方药得到中医从业者的追崇,掀起了一股扶阳热潮」。不可否认,扶阳学派作为中医各家学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中医理论和临床的丰富及发

医学百科 论火不归原治法

方书谓下焦之火生于命门,名为阴分之火,又谓之龙雷之火,实肤浅之论也。下焦之火为先天之元阳,生于气海之元气。盖就其能撑持全身论,则为元气;就其能温暖全身论,则为元阳。此气海之元阳,为人生命之本源,无论阴

医学百科 仲景扶阳法治水肿浅析

扶阳当理解为维护、增强、调理阳气的功能。是针对纠正阳气在量上的不足及质(功能)上的不用所采取的一系列治法的统称;它是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治法,以恢复阳气正常气化功能的方法。阳气是水肿

医学百科 扶阳——治疗脑肿瘤的重要原则

我们反复说过,脑瘤的形成与阳气虚弱有很大的关系。阳虚不化气,阳气不能散寒,阴寒得于凝聚,长期则寒血凝结,瘀血内结。所以「积无热不散,瘤无热不解」是治疗脑瘤的重要思路,使用温热扶阳疗法,其方药有:真武汤

医学百科 扶阳复阴治虚痞

《伤寒论》曰:「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痞即闭塞不通,心下(胃脘部)有堵塞不适之感。《景岳全书·痞满》:「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

医学百科 扶阳燠土治腹泻

陈某,女,34岁。2011年7月8日初诊。慢性肠炎病史1年余。曾用西药止泻剂、柳氮磺胺等药,泻止,但停药后3天症状如前。刻诊:肠鸣辘辘,泻如骛溏,日7~8次,便时腹部隐痛不休,食冷物或外受寒冷加重,伴

医学百科 调和五味保健康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食物是气血生化之源,饮食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生存不可缺少的行为。《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畜为益

《中医词典》x~y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治则之一。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语。后人简称为益火消阴或扶阳追阴。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常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出现阴盛寒证者。症见腰脊酸痛、脚软身冷、阳痿滑泄、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清

医学百科 经方用药应以知为度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其成书标志著经方理论体系的建立。其书确立的六经方证辨证体系,一直沿用至今。但因时代久远,其剂量折算问题一直未有明确结论。近来随着扶阳派重用温药扶阳理论的兴盛,同时以李可中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