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焦虑症从火论治

Posted 黄芩

篇首语: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焦虑症从火论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焦虑症从火论治

焦虑症是一种以持续性紧张、担心、恐惧或发作性惊恐为特征的情绪障碍,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行为特征。属中医学情志病范畴,包括「郁证」、「惊悸」、「怔忡」、「不寐」、「百合病」、「奔豚气」等。
肝火:烦燥易怒,面红目赤,惊悸头痛,口苦、口干、口渴,便秘溲赤,胁痛失眠,舌红脉数。药用龙胆泻肝汤、柴胡疏肝散加减:龙胆草、炒栀子、柴胡、香附、郁金、黄芩、生地黄、当归、牡丹皮、白芍。
心火:心烦少寐,怔忡惊恐,坐立不安,胸闷气短,幻视幻听,恶闻声响,注意力不集中,舌淡苔白或黄,脉细或数。药用黄连解毒汤、安神定志丸加减: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炒薏苡仁、石菖蒲、远志、竹叶、麦冬、牡丹皮、合欢皮、生甘草、柏子仁、天冬。
虚火:如为阴虚火旺,症见情绪焦虑,紧张不安,手足抖动,肢体麻木,眩晕耳鸣,失眠健忘,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方用二阴煎加减:药用生地黄、玄参、麦冬、地骨皮、女贞子、旱莲草、灯心草、石菖蒲、合欢皮、百合、赤芍;若脾虚及肾,心胆气虚,阴火上泛,症见情绪低落,头目眩晕,心烦少寐,健忘耳鸣,畏寒肢冷,腹痛纳少,或善惊易恐,坐卧不安,舌红苔白,脉沉细弦,药用补中益气丸、逍遥散加减:黄芪、白术、云苓、陈皮、升麻、柴胡、当归、薄荷、柏子仁、合欢皮、炙甘草、香附、桑寄生、菟丝子。
痰火:心神不宁,善太息,心悸,惊惕不安,心烦易怒,咽中如有物梗阻,痰多呕恶,少寐多梦,胸胁痞满,口苦口黏,头晕头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用温胆汤合栀子豉汤加减:陈皮、半夏、竹茹、枳实、茯苓、白芥子、黄芩、炒栀子、淡豆豉、莱菔子、薄荷、百合、合欢皮、远志、石菖蒲。
瘀火:久病入血,痰瘀互结,见情志抑郁,多愁善感,口苦口乾,胸胁隐痛或刺痛,多梦易惊,在女子则乳房胀满有块,月经迟滞,色黯有块,舌苔白,质暗有瘀斑,脉弦。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红花、生地黄、怀牛膝、桃仁、赤芍、川芎、柴胡、黄芩、牡丹皮、甘草、合欢皮、百合、柏子仁、钩籐。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辨证论治并非全能

辨证论治是通过中医四诊合参「辨」出结果「证」,据「证」确定治疗方法的一种诊治模式。辨证论治只是中医学的诊治模式之一而不是唯一,虽是常用的诊治模式之一但不是「全能」。为了「人为地」保持中医特色,「违心」

《医学源流论》 君火相火论

近世之论,心火谓之君火,肾火谓之相火,此说未安。盖心属火,而位居于上,又纯阳而为一身之主,名曰君火,无异议也。若肾中之火,则与心相远,乃水中之火也,与心火不类,名为相火,似属非宜。盖阴阳互藏其宅,心固

医学百科 从肝论治甲亢

甲亢一病,与中医学「食亦」、「中消」、「瘿瘤」等病有关。《内经》云:「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景岳全书》也云:「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消瘦,其病

医学百科 痤疮分型论治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面部,前胸,背部,可形成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为特点的损害,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为肺经血热,属于中医「肺风粉刺」范畴。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分为肺胃血热、湿阻

医学百科 把辨证论治十法融入中医病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和规矩、治疗学的准绳与核心,体现于审证求因、审因辨证、据证立法、依法组方、权变加减、剂型合宜、途径最优、煎服用法、心理调适、饮食护理等环节,概称「辨证论治十法」。其中每一法对疗效

医学百科 脾病论治5法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管,五味出焉。」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和津液的化生之源。临床涉脾病机常较复杂,治脾

医学百科 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胡思荣教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业医40余载,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他运用温病学理论,依三焦论治,以和调气为指导思想,采取宣降同用、化润并举、上下分消等治

医学百科 斑秃的分型论治

斑秃,中医称之为「油风」、「鬼剃头」,其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内分泌障碍、局部感染、中毒、肠寄生虫等可能也为致病因素。多见于青年壮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腠理不固,风邪乘虚而入,风盛血燥

医学百科 慢喉痺分型论治

慢喉痺是以咽干,微痛,反复发作为主要特征的咽喉病。因脏腑虚损,阴液耗伤,虚火炎上所致。该病整体而言属虚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咽炎,临床应分以下5型进行治疗。肺阴虚症状为咽喉微痛

医学百科 常见燥证论治

燥为秋天的主气。燥邪致病的特点主要是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灼伤肺津。因而临床上多引发咳嗽、咳血、衄血、消渴、痿病诸证,总以清肺凉血,养血润燥为治疗法则。辨证施治可获良效。肺燥咳嗽燥邪犯肺者,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