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如何辩证看待邪气

Posted 正气

篇首语: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须是一个因材施教,公正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的教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如何辩证看待邪气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如何辩证看待邪气

邪气,是中医病理学概念,同时也是医学中的一个哲学概念。中医学认为,邪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邪气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等;狭义的邪气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如暑邪、湿邪、疫邪等,有着特异的属性与致病性。邪气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都会产生影响。
邪气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医学认为,人之所以生病,主要是由于正邪斗争所决定的。正邪斗争的结果,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邪气与正气是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的统一体,它们如同阴阳变化一样,时刻处于矛盾的运动之中。一方面,正气是决定人体发病与不发病的关键,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另一方面,邪气有时也是决定疾病发生与否的关键。正气战胜邪气,疾病就不会发生或向好的方向转化;正气不能战胜邪气,疾病就会发生或进一步恶化。邪气与正气是相对的,邪气是针对正气而言的,有邪气,就有正气,有正气,就必然有邪气存在,「正」与「邪」是相伴而生的,因此,一说邪气就想斩尽杀绝的理念本身就是错误的。
中医的正气是指机体的正常组织结构及其产生的功能活动,以及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如果正气不「正」,机体功能活动亢进或低下,脏腑间不相平衡,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无论怎样,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必须保持两个相对平衡,一是内环境平衡,指的是人体本身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平衡。二是内外环境之间的平衡,即人体与体外的一切环境(包括生活、工作、学习等所有环境)相适应。如果我们在预防治疗中只看重邪气,而不考虑正与邪的关系,就不能恰如其分地治疗预防疾病,甚至引起一些新的疾病。
正气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邪气
人类社会是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发展的。大自然赋予我们「正气」,同时,也带来了「邪气」。正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致病的邪气。比如,正常的饮食是人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如果失去常规,饮食太过,就会损伤肠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若饮食不足,就会导致消瘦、乏力等。再拿「七情」致病来说,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生理反映。人生活在社会的复杂群体中,有七情六欲,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正常情况下,该喜则喜,该悲则悲,则为常情,但如果该喜不喜,该哭不哭,或惊喜太过,或悲恸不已,超出了一定的范围,正常的七情就成为致病的「七情」了。在自然气候中,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在不断的变化,人们在与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如果六气变化太过,或非其时而有其气,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而引起疾病的发生,这时我们就把正常的「六气」称为致病的「六淫」。
可见,邪气是与正气相对的,邪气是与正气共生的,只要有正气存在,就有邪气的「潜在」,要绝对避开邪气,不受其侵袭,几乎是不可能的。
邪气也有一定的助正作用
既然邪气时刻存在于我们的周围,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受了邪气就不发病呢?一种是暂时不发病,伺机再发,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演变;另一种是人体的正气把邪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允许它胡作非为。除此之外,一定范围、一定数量的邪气还可以激发、锻炼人体的正气,使之时时刻刻都保持警惕,这样就不致于使新的「邪气」、更大的「邪气」乘虚而入了。这也可以说是邪气的助正作用。
现代医学已证实,人体能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对于维持和促进正常的机能活动,协调机体的内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人体受到邪气侵袭时,内分泌组织就会加速这些激素的分泌,使机体在新的水平上维持新的平衡,以适应或采取措施对抗邪气的侵袭。所以,人体就能感受邪气而不发病,这也可以说是邪气的助正作用,更多的时候体现在人体总的「阴阳平衡」状态中,许多平素体弱多病的人能够长寿的道理就在于此。
正气对邪气有一定的耐受性
各种邪气都有自己的属性。它致病有一定的特异性,只要正气对某种邪气适应,邪气就不「邪」了。比如,刚到西藏的人,由于不适应高原恶劣的气候(空气稀薄,缺氧严重)就易患病,而过一段时间适应以后,就如同常人。还有长期生活在某些传染病区的人,虽然经常接触疫病之邪,但患病的人并不多,而有些新来疫区的人却很易发病。这并不是患病的人正气虚弱,主要是因为他们不适应这种特殊的疫邪,机体缺乏这种邪气的长期刺激,而没有产生出相应的抗邪物质和能力。
用现代免疫学的观点来看,特异性抗体的产生,都是在特异性抗原的作用下产生的,适量的抗原作用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以后,这种抗原作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机体就有相应的抗体对抗之,人就不发病或发病较轻,但对有些人来说,第一次接触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第二次再接触此种抗原时,机体就会产生异常反应,即过敏反应,此种反应,有轻有重。抗原抗体之间的反应,就如同邪气与正气的相互作用一样,超过了一定的耐受性,就产生异常的病证。
辩证看待邪气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辩证地看待邪气,正确地认识「邪气」与疾病的关系,有利于指导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用药等。
用于疾病的预防
早在晋代,葛洪就在《肘后备急方》中,载有用疯狗的脑浆涂敷人的伤口以防治狂犬病,开创了免疫学的先例。后来「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再到现在的「百白破三联疫苗」、「流脑疫苗」、「卡介苗」等等,这些都是以毒攻毒,通过用适量的「邪气」刺激机体,使机体的防御功能健全,以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这就是邪气有利的一面。
此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适应邪气,增强体质,有一定的预防学道理。
用于疾病的治疗、用药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应密切注意疾病过程中的正邪消长,以决定是否用药,用药的种类及用量。现在,很多人滥用抗生素、抗病毒、激素类药,结果造成「菌群失调症」。更可怕的是,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产生了相应的耐药性。近年来临床报道的感染「超级细菌」无药可治而死亡的病例已经为我们滥用抗生素、抗病毒类药物敲响了警钟。
药物是通过机体而发挥作用的,药物在杀死细菌、病毒的同时,也会损害人体的正常组织细胞。药物本身也是双刃剑,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是药三分毒」,高明的医生,就在于善于把握疾病的邪正斗争规律,用最简单的药物和方法,不仅针对邪气而斗争,而且要针对正气做调理,充分发挥机体本身的能动作用治疗疾病,这才是真正的治病之理。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如何看待切诊居于四诊之末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见其色,知其病,命日明;按其脉,如其病,命日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日工。」《难经·六十一难说》说:「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医学百科 八钢辩证之阴阳辩证

阴阳是类证的纲领由于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故疾病的性质、临床的证候,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因而阴阳辨证是基本辨证大法。《素问·阴阳应像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医学百科 中医辩证方法有哪些

中医除了八纲辨证之外,还有一些别的辨证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在长期的行医、治病救人的实践中总结而出的,对现代医学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这些辨证方法之间还有很紧密的联系,其中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医学百科 什么是病因辩证

病因辨证是指分析病证由何种原因引起的辨证方法。宋代陈言根据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将病因区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三类。凡外邪由表入里,侵及脏腑为外因;内脏有病,自内部表现于外为

医学百科 什么是外伤辩证

外伤,指外受创伤,如金刃、跌打、兽类咬伤及毒虫螫伤所引起的局部症状及整体所反映的证候。与此同时,还应查明发病的原因,注意其气血、脏腑、经络所在的病变及其证候发展的趋向。1.金刃所伤金刃伤,指由金属器刃

医学百科 出汗异常的辩证治疗

夏季天气热,出汗多,这是人体在体温中枢自动调节下散发多余热量的正常现象。然而,有的人白天稍微动弹一下就全身冒汗;有的人常是半夜醒来发觉汗湿睡衣;有的人就是呆在空调房内仍流汗不止。中医认为,这些都是人体

医学百科 科学看待中药不良反应

在我国,沿用了几千年的中药以其安全性大受世人青睐,但也因其不良反应引发非议。几乎所有的药物均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的频率有所差异,中药既有良好的疗效,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尽管中药不

医学百科 八钢辩证之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素问·阴阳应像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

医学百科 八钢辩证之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表与里是相对的概念,如躯壳与脏腑相对而言,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脏腑属里;经络中三阳经与三阴经相对而言,三

医学百科 常见肝病5证辩证论治

肝血虚证: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形瘦,头晕耳鸣,多梦,两目干涩及视物不清或夜盲,肢体麻木,爪甲不荣,妇女经少色淡或闭经。唇舌色淡,苔薄,脉细。治宜补血养肝,可选四物汤(膏)、当归补血口服液(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