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中医心身医学和刚柔辨证

Posted 心身医学

篇首语:水往下流,人争上游。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中医心身医学和刚柔辨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中医心身医学和刚柔辨证

中医心身医学起源于《周易》,在《内经》、道学、道教及内丹学中均有较详细记载,后来成为中医学之一部分,历代均有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中医心身医学正式建立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医心身医学的源流
中医心身医学历史源远流长,自伏羲一画开天创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做《易传》,黄帝著《内经》,后代均有发展。本文将对中医心身医学源流做一梳理,以有利于心身医学的发展。
第一,中医心身医学起源于《易经》。《周易》也称《易经》,为群经之始。《易经·干·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易经·说卦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第二,中国道家提出长生久视,肉体长生,精神永存;中国道教丹道提出性命双修,代表人物有隋朝道祖苏玄朗,宋代道祖张伯端,明朝道祖王重阳。对此,笔者认为性命双修的提出可以看作是中医心身医学理念之滥觞。
第三,中国儒家提出「仁者寿」,并提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四,《黄帝内经》中很多理论为中医心身医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等,其中所包含的心神合一理念可以看作是中医心身医学理论诞生的源泉。
所以我们认为,《易经》、《道德经》等作为中华文明的源泉,奠定了中医心身医学的哲学基础,而《黄帝内经》则赋予了其医学特性,正式将其与医学联姻,由此诞生了中医心身医学。
而回顾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我们提出了中医学五个时代的划分,当今世界是第五个时代,即心身医学的时代。由于疾病谱的变化,如综合医院门诊中心身疾病占到的比例多达26%~36%;心理障碍发生率中,肿瘤患者为26%~76%,恶性肿瘤接近100%;心血管病发生率为40%~60%,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病率远远超过器质性疾病等,由此可见,疾病谱已由过去的感染性疾病为主过渡到现在的以心身疾病为主,中医心身医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心身医学起源于中国的《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人类必须向中医寻求智慧。
  中医刚柔辨证理论的确立
中医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的「心身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脏腑相关论」。如《内经》所言:「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精辟地阐述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内经》又指出:「人之有生也,有刚有柔,有阴有阳,有短有长。」因此,中医的心理生理又具有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特点,笔者将其归纳为中医刚柔心身论刚柔心理生理学。
心身疾病发病后首先伤肝,波及心、脾、肺,日久及肾。初期多为肝脾同病,肝心同病,肝肺同病,后期多为肝肾阴虚或肝脾肾阳虚。末期阴竭、阳亡、阴阳离绝而终。病性为刚柔不能相济,而致疏泄失职,气滞血瘀,痰阻湿困或气逆化火,火热伤阴,升降失司,日久由实转虚,脾虚肝郁或肾虚肝旺,极少纯虚证。根据人体的阳刚和阴柔的属性不同,导致肝的疏泄不及和太过。素体阳刚,七情过极,则出现疏泄太过的阳亢阴虚的证候,我们称之为刚证。素体阴柔,七情过极则出现疏泄不及,肝郁气滞、血瘀湿困的肝郁证候,我们称之柔证。临床发现,心身疾病病机主要为肝疏泄太过与不及引起的机体刚柔不能相济,表现为气血阴阳失调,病机演化为情志刺激,首先伤肝,刚者及心,柔者及肺,终必及肾。治疗应柔以制刚,刚以制柔,采用刚柔证论治方法。肝疏泄太过而致刚证者用柔肝法抑制其疏泄;肝疏泄不及而致柔证者,用刚法以增强其疏泄,即《内经》所说: 「用辛补之,用酸泻之。」
在辨证分型上,可以分为两纲、四型、十六证。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辨治不寐 先治其心 后医其身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赵志付教授对心身疾病经验丰富,重视中医「心身合一论」,治疗上强调「先治其心,而后医其身」的原则。现对其治疗失眠不寐的临床经验加以总结,简述如下。  重视四诊,详审其内外因赵志付

医学百科 中医辩证方法有哪些

中医除了八纲辨证之外,还有一些别的辨证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在长期的行医、治病救人的实践中总结而出的,对现代医学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这些辨证方法之间还有很紧密的联系,其中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医学百科 把辨证论治十法融入中医病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和规矩、治疗学的准绳与核心,体现于审证求因、审因辨证、据证立法、依法组方、权变加减、剂型合宜、途径最优、煎服用法、心理调适、饮食护理等环节,概称「辨证论治十法」。其中每一法对疗效

医学百科 运用脏腑辨证法治带状疱疹

中医临诊,应该是极具智慧的;中医处方,应该是极其讲究的。今录一则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高建忠老师运用脏腑辨证法治疗带状疱疹的医案,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中医临诊者应该有的条理、严谨和智慧。张某,女,5

医学百科 情志失调易致病

不良情绪致病,中医称之为「七情内伤」,西医称之为「心身疾病」。中医认为:频繁持续而过度的情绪变化,会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黄帝内经》就明确地说:「怒则气上

医学百科 如何将微观现象纳入辨证范畴

辨证过程就是一个观察与分析现象进而探寻疾病本质的过程。微观层面的现象不仅使辨证分析的资料更全面,还因其对信息表达的深刻性给辨证带来更为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关注微观现象,是中医传统现象论走向现代现象论的必

医学百科 什么是中医诊断中的症、证、病、辨证

症 即症状,是病人感到的自身异常变化及医生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征象。症是分析与判断病证的原始依据,主要包括症状(如头痛、咳嗽、胸闷)和体征(如面色白、舌质红、脉弦滑)。证 即证候,是

医学百科 疗骨伤当辨位与辨证结合

李堪印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伤科主任。他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骨伤科疾病临床诊治的具体特点和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符合骨伤科疾病诊断治疗规律的「辨位

医学百科 中成药治慢性支气管炎须辨证,中医偏方有用吗

秋分已过,天气日渐寒冷,又到了慢性支气管炎的多发季节,如何恰当选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中成药以控制其急性发作?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选用中成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也应和应

医学百科 无证可辨误解了辨证论治

中医把一切生命的异常状况——自觉痛苦和他觉异常,都看成是疾病的表现。异常的指标、影像等实验室结果也属于生命的异常,是病机的外在表现。各种指标、影像等实验室结果的病机意义,只能是通过临床对许许多多具体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