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衷中参西录》 1.青盂汤

Posted 《医学衷中参西录》

篇首语: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衷中参西录》 1.青盂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衷中参西录》 1.青盂汤

治瘟疫表里俱热,头面肿疼,其肿或连项及胸。亦治阳毒发斑疹。
荷叶(一个用周遭边浮水者良鲜者尤佳) 生石膏(一两,捣细) 真羚羊角(二钱,另煎兑服)知母(六钱) 蝉蜕(三钱,去足土) 僵蚕(二钱) 金线重楼(二钱,切片) 粉甘草(钱半)
荷叶禀初阳上升之气,为诸药之舟楫,能载清火解毒之药上至头面,且其气清郁,更能解毒逐秽,施于疫毒诸证尤宜也。至于叶宜取其浮水者,以贴水而生,得水面轻气最多,故善发表。
如浮萍之生于水面,而善发汗也。
金线重楼,一名蚤休,一名紫河车草。味甘而淡,其解毒之功,可仿甘草。然甘草性温,此药性凉,以解一切热毒,尤胜于甘草,故名蚤休。言若中一切蛊毒,或蝎螫蛇咬、或疮疡用之而皆可早早止住。古蚤与早,原相通也。古谚赞蚤休曰∶“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遇着我,一似手捻拿。”盖此物七叶对生茎腰,状如莲花一朵,自叶中心出茎,至巅开花一朵,形扁而黄,花上有黄丝下垂,故又名金线重楼。重楼者,其叶与花似各作一层也。其名紫河车草者,盖紫河为初生之地点,其处蕃多,可采之盈车,俗名为草河车误矣。其形状皮色皆如干姜。若皮不黄,而微带紫色者,其味必微辣而不甘,含毒性,即不可用。若无佳者,方中不用此味亦可。
羚羊角与犀角,皆性凉而解毒。然犀禀水土之精气而生,为其禀土之精,故能入胃,以消胃腑之实热。为其禀水之精,故又能以水胜火兼入心中,以消心脏本体之热力。而疫邪之未深入者,转因服犀角后,心气虚冷,不能捍御外邪,致疫邪之恣横,竟犯君主之宫,此至紧要之关系,医者不可不知。羚羊角善清肝胆之火,兼清胃腑之热。其角中天生木胎,性本条达,清凉之中,大具发表之力。与石膏之辛凉,荷叶、连翘之清轻升浮者并用,大能透发温疫斑疹之毒火郁热,而头面肿处之毒火郁热,亦莫不透发消除也。曾治一六岁孺子,出疹三四日间,风火内迫,喘促异常。单投以羚羊角三钱,须臾喘止,其疹自此亦愈。夫疹之毒热,最宜表散清解,乃至用他药表散清解无功,势已垂危,而单投以一味羚羊角,即能挽回,其最能清解而兼能表散可知也。且其能避蛊毒,《神农本草经》原有明文。疫病发斑,皆挟有毒疠之气也。
僵蚕乃蚕将脱皮时,因受风不能脱下,而僵之蚕。因其病风而僵,故能为表散药之向导,而兼具表散之力。是以痘疹不出者,僵蚕最能表出之。不但此也,僵蚕僵而不腐,凡人有肿疼之处,恐其变为腐烂,僵蚕又能治之,此气化相感之妙也。
疫与寒温不同。寒温者,感时序之正气。因其人卫生之道,于时序之冷暖失宜,遂感其气而为病。其病者,偶有一二人,而不相传染。疫者,感岁运之戾气。因其岁运失和,中含毒瓦斯,人触之即病。《内经》刺法论所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者是也。其病者,挨户挨村,若摇役然,故名曰疫,且又互相传染也。《内经》本病论有五疫之名,后世约分为寒疫、温疫。治温疫,世习用东垣普济消毒饮。治寒疫,世习用巢谷世圣散子。
然温疫多而寒疫少,拙拟之清盂汤,实专为治温疫设也。
一妇人,年四十许,得大头瘟证。头面肿大疼痛,两目肿不能开,上焦烦热,心中怔忡。彼家误为疮毒,竟延疡医治疗。医者自出药末,敷头面,疼稍愈。求其出方治烦热怔忡,彼言专习外科,不管心中之病。时愚应他家延请,适至其村,求为延医。其脉洪滑有力,关前益甚,投以清盂汤,将方中石膏改用二两,煎汁两茶盅,分二次温饮下,尽剂而愈。
一人,年二十余,得温疫。三四日间头面悉肿,其肿处,皮肤内含黄水,破后且溃烂。身上间有斑点,闻人言,此证名大头瘟。其溃烂之状,又似瓜瓤瘟,最不易治。惧甚,求为诊视。其脉洪滑而长,舌苔白而微黄。问其心中,惟觉烦热,嗜食凉物。遂晓之曰,此证不难治。头面之肿烂,周身之斑点,无非热毒入胃而随胃气外现之象。能放胆服生石膏,可保全愈。遂投以青盂汤,方中石膏改用三两,知母改用八钱,煎汁一大碗,分数次温饮下。一剂病愈强半。翌日,于方中减去荷叶、蝉蜕,又服一剂全愈。
[b]按∶[/b]发斑之证异于疹者,以其发处不高,以手拂之,与肤平也。其证有阳毒、阴毒之分。阳毒发斑,系阳明毒热伤血所致。
阴毒发斑,或为寒疫之毒,或因汗吐下后中气虚乏,或因过服凉药,遂成阴证,寒伏于下,逼其无根之火上独熏肺而发斑。其色淡红,隐隐见于肌表,与阳证发斑色紫赤者不同。愚生平所治发斑,皆系阳证。至阴证实未之见,其证之甚少可知。然正不可因阴证者甚少,而阴阳之际不详辨也。今采古人阳毒阴毒发斑治验之案数条于下,以备参观。庶几胸有定见,临证时不至误治也。
吕沧洲云∶一人伤寒十余日,身热而静,两手脉尽伏。医者以为坏证,弗与药。余诊之,三部脉举按皆无,舌苔滑,两颧赤如火,语言不乱,因告之曰∶此子必大发赤斑,周身如锦纹。夫血脉之波澜也,今血为邪热所搏,掉而为斑,外现于皮肤,呼吸之气无形可倚,犹沟渠之水虽有风不能成波澜也,斑消则脉出矣。及揭其衾,而赤斑烂然。与白虎加人参汤,化其斑脉乃复常。[b]按∶[/b]发斑至于无脉,其证可谓险矣。即遇有识者,细诊病情,以为可治,亦必谓毒火郁热盘踞经络之间以阻塞脉道之路耳。而沧洲独断为发斑则伤血,血伤则脉不见。是诚沧洲之创论,然其言固信而有征也。忆己亥春,尝治一少年吐血证。其人大口吐血,数日不止,脉若有若无,用药止其血后,脉因火退,转分毫不见。愚放胆用药调补之,竟得无恙(此证详案在寒降汤下)。夫吐血过多可至无脉,以征沧洲血伤无脉之说确乎可信。此阳毒发斑也。
许叔微治一人,内寒外热而发斑。六脉沉细,肩背胸胁斑出数点,随出随隐,旋更发出,语言狂乱,非谵语也,肌表虽热,以手按之,须臾冷透如冰。与姜附等药数服后,得大汗而愈。此阴毒发斑也。
吴仁斋治一人,伤寒七八日,因服凉药太过,遂变身冷,手足厥逆,通身黑斑,惟心头温暖,乃伏火也。
诊其六脉沉细,昏沉不知人事,亦不能言语,状似尸厥。遂用人参三白汤,加熟附子半枚、干姜二钱,水煎服下。待一时许,斑色渐红,手足渐暖。
而苏醒后,复有余热不清,此伏火后作也。以黄连解毒汤、竹叶石膏汤调之而愈。此阴毒发斑中有伏阳也。
虞天民曰∶有内伤证,亦出斑疹,但微见红。此胃气极虚,一身之火游行于外。当补益气血,则中有主而气不外游,荣有养而血不外散,此证尤当慎辨。洪吉人解之曰∶按此证与阳毒发斑不同,亦与阴毒发斑不同,其方当用补中益气汤,加归、芍之类。
瘟毒之病,有所谓羊毛瘟者(亦名羊毛疹),其证亦系瘟疫,而心中兼有撩乱之证。若视其前后对心处有小痤(俗名疙瘩),以针鼻点之,其顶陷而不起,其中即有白毛,当以针挑出之。若恐挑之不净,可用发面馍馍去皮,杂以头发,少蘸香油,周身搓擦。再审其证之虚实凉热,投以治疫病之药,即愈。此证古书不载,而今人患此证者甚多,其白毛,即周身之汗毛,大抵因有汗受风闭其毛孔,而汗毛不能外出,因不外出,所以作白色(若用黄酒和荞麦面擦之更好)。

相关参考

《医学衷中参西录》 1.宣阳汤

治阳分虚损,气弱不能宣通,致小便不利。野台参(四钱)威灵仙(钱半)寸麦冬(六钱,带心)地肤子(一钱)

《医学衷中参西录》 1.镇逆汤

治呕吐,因胃气上逆,胆火上冲者。生赭石(六钱,细轧)青黛(二钱)清半夏(三钱)生杭芍(四钱)龙胆草(三钱)吴茱萸(一钱)生姜(二钱)野台参(二钱)

《医学衷中参西录》 1.升降汤

治肝郁脾弱,胸胁胀满,不能饮食。宜与论肝病治法参看。野台参(二钱)生黄(二钱)白术(二钱)广陈皮(二钱)川浓朴(二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细)知母(三钱)生杭芍(三钱)桂枝尖(一钱)川芎(一钱)生姜(二

《医学衷中参西录》 1.消瘰丸

治瘰。牡蛎(十两,)生黄(四两)三棱(二两)莪术(二两)朱血竭(一两)生明乳香(一两)生明没药(一两)龙胆草(二两)玄参(三两)浙贝母(二两)上药十味,共为细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钱,用海带五钱,洗净

《医学衷中参西录》 1.振颓汤

治痿废。生黄(六钱)知母(四钱)野台参(三钱)于术(三钱)当归(三钱)生明乳香(三钱)生明没药(三钱)威灵仙(钱半)干姜(二钱)牛膝(四钱)热者,加生石膏数钱,或至两许。寒者去知母,加乌附子数钱。筋骨

《医学衷中参西录》 1.玉液汤

治消渴。消渴,即西医所谓糖尿病,忌食甜物。生山药(一两)生黄(五钱)知母(六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细)葛根(钱半)五味子(三钱)天花粉(三钱)消渴之证,多由于元气不升,此方乃升元气以止渴者也。方中以黄

《医学衷中参西录》 1.寒降汤

治吐血、衄血,脉洪滑而长,或上入鱼际,此因热而胃气不降也,以寒凉重坠之药,降其胃气则血止矣。生赭石(六钱,轧细)清半夏(三钱)蒌仁(四钱,炒捣)生杭芍(四钱)竹茹(三钱)牛蒡子(三钱,炒捣)粉甘草(钱

《医学衷中参西录》 1.资生汤

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亦治女子血枯不月。生山药(一两)玄参(五钱)于术(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碎)牛蒡子(三钱,炒,捣)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脾为后天之本,能资生一身。

《医学衷中参西录》 1.升陷汤

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

《医学衷中参西录》 1.益脾饼

治脾胃湿寒,饮食减少,长作泄泻,完谷不化。白术(四两)干姜(二两)鸡内金(二两)熟枣肉(半斤)上药四味,白术、鸡内金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轧细焙熟(先轧细而后焙者,为其焙之易匀也)。再将干姜轧细,共和枣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