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违背历史与逻辑的证包含病机说

Posted 包含

篇首语:做好自己,不为别人的欣赏而存在,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活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违背历史与逻辑的证包含病机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违背历史与逻辑的证包含病机说

「证」指「《伤寒论》条文所列之证」与「已包含病机的证」自相矛盾
刘方柏在《仲景之方,因证而设》一文中指出:「临床只要依据条文所列之证,即用下列之方……逐步固化成了『方证对应』的临床辨证模式。」很明显,刘方柏认为「方证对应」之「证」指的是《伤寒论》「条文所列之证」。
笔者在《病皆与方相应与方证对应无关》中指出「《伤寒论》中的『证』皆是指症状和体征」,继而又在《方与证间的基础是病机》中进一步指出,就是《伤寒论》中「以方名证」的「桂枝证」「柴胡证」的本义也是指反映和体现方剂主治病机的症状和体征。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刘方柏在《方对应的是已包含病机的证》又说「方证相对」的「证」,是包含了「病机」的。将刘方柏的前后说法稍加对比,即可发现,不仅存在着自相矛盾,而且连其支持和赞同的「方证相对」说,就基本的逻辑原则而言,也成了一个难以自圆其说的「悖论」了。
刘方柏认为「方证对应」指的是「临床只要依据(《伤寒论》)条文所列之证,即用下列之方」,而不论是《伤寒论》,还是《金匮要略》,张仲景心目中的「证」,都是指症状与体征而言的,根本不存在「已包含病机的证」。也就是说,除非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伤寒论》条文所列之「证」(症状与体征)完全相符时,才有「方证对应」之可能,否则绝对做不到「依据(《伤寒论》)条文所列之证,即用下列之方」。
「证包含病机」说法的历史与逻辑错误
刘方柏在《方对应的是已包含病机的证》一文中,以国家制订的《中国临床诊疗术语》有关「证候」的表述为依据,认为「『证』,是包含了『病机』的」。他以为这是国家标准说的,肯定不会错的。很遗憾,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中国临床诊疗术语》中「证候包含病机」的说法,是违背历史与逻辑的。
首先,中医在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证、候、症和由它们派生而来的证候、症候、病候、病证、病症、病征、病状等,以及现今使用的证候和症状等,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可以替换使用的同义词,它们之间没有本质差异。
对此,无须做过多的论证,只要看看当今权威性的工具书关于「证候」的解释,一切疑惑均迎刃而解。如《汉语大词典》曰:「证候,症状。南朝梁陶弘景《肘后百一方序》:『撰《效验方》五卷,具论诸病证候,因药变通。』」
可见,传统中医学认为,「证」是指病人自我感觉到的各种异常变化,并足以证明自身患有疾病的证据——症状,引申于广义时代表病人全部的临床资料;「候」是指医者运用各种诊察手段,对病人进行诊察检查而获得的各种异常征候——体征,引申于广义时亦代表病人全部的临床资料。故前人或单称「证」,或单称「候」,或「证候」合称。
其次,「证包含病机」的说法,发轫于1957年,最终定型于1984年印会河主编的五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
1957年2月任应秋在《中医病理学概论》一书中,首先对「辨证论治」进行定义:「辨证论治的方法,是依据机体病理变化的若干证候群,辨识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而确定其治疗。」
与此同时,秦伯未在《江苏中医》1957年第1期发表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说》,却提出了与任应秋先生截然相反的认识:「『辨证论治』的意义,『辨』是分辨、鉴别,『证』是证据、现象,『论』是讨论、考虑,『治』是治法,就是治疗的方针。」
由于「辨证论治」从一开始是中医学界作为区别于西医的特色与优势而提出来的,为了使当时「西医学习中医」的学生尽快接受这一观点和主张,中医老师们反复向他们灌输:「中医治病,不重病名的分析,不论有无病菌,或所染何菌,概依『辨证论治』原则来处理。」(朱楚帆《中医治疗基础知识》)
1964年由广东中医学院主编,黄星垣、曹鸣高、金寿山、张大钊这四名「系统学习过中医的高级西医」参加修订的二版《中医诊断学讲义》说:「证候是辨证的基础。要详细搜集证候资料,就必须四诊合参。」「四诊的证候,是依靠医生在病人身上观察得来的。」「但辨证的『证』字,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个别的证状,也不仅是表面的综合证状群。所谓证或证状,既包括四诊检查所得,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全面而又具体地反映了疾病的特征、性质和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症结。」
但既然说「证候是辨证的基础」,「是依靠医生在病人身上」通过「四诊合参」而得来的,那就只能是症状和体征,而绝对不可能又是「全面而又具体地反映了疾病的特征、性质和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症结」的。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在逻辑上都不能成立的「悖论」。
至1984年,印会河主编的五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说:「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中医治病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不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相同的病机,可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病机,就必须用不同的治法。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实质上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含着病机在内的缘故。」
最后,导源于五版《中医基础理论》的「证包含病机」的说法,不论从哲学上、逻辑学上讲,还是从中医学理论上讲,都是不能成立的。
李致重在《中国医学学报》1996年第2期发表的《证、证、症、候的沿革和证候定义的研究》一文中说:「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是临床治疗的根据;而证候是病机的外在表现。对疾病外部表现的辨别或中医理论基础上的抽像思维,即认识疾病病机的辨证过程。如果证是疾病的本质、是病机,则辨证就是多余的了;不经过抽像思维便可一眼看清病机,这在哲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如果『证是病机』这一定义可以成立,那么『辨证论治』则是一个逻辑上讲不通的命题,只有改为『见证治疗』或『对证治疗』才是;倘若坚持这一命题,对是疾病本质的病机再『辨』,其结果则将『是本质』或『非本质』两种可能,逻辑学也不允许这样做。」
总之,由于中医学界长期将本来是指症状与体征的「证」与作为疾病本质、根本与关键的「病机」混为一谈,才使得来源于日本、实质上是「废医存药」的所谓「方证相对」说,最近在中医学界盛行起来,致使中医学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且越走越远,确实值得中医学界广大同仁深思。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气血同病辨证包含哪些内容

一、气滞血瘀证【概念】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证候。本证多因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或跌仆外伤所致。【临床表现】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性情急躁、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夹有

医学百科 《本草纲目》逻辑思维形式初探(上)

《本草纲目》巨大成就的取得,不仅由于李时珍具有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而且还与他使用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密切相关。研究《本草纲目》的逻辑思维方法,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李时珍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是如何借助思维

医学百科 打开东方思维的钥匙

以往,人们总是认为只有形式逻辑加实验才能是科学,爱因斯坦却提出,为什么中国没有走形式逻辑加实验的道路却形成了众多古代成就?中国的圣贤没有走上形式逻辑加实验的这两条路那是不用惊奇的,惊奇的是为什么取得许

医学百科 中医药文化与道家哲学思想渊源(上)

  历史悠久、丰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它以独特的东方文化内质与形态孕育了中医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医药学一直支配着中国人养生防病治病以及生活方式,也曾给周边的民

医学百科 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理(下)

(三)中医分析判断疾病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中医根据诊察了解收集到的患者的症状资料,通过逻辑思维分析,即可分辨「藏于内,现于外」的「藏象」所反映的人体的内部变化,作出「病」、「证」的诊断结论。1、由「感性的

医学百科 《黄帝内经》——中医思维之大成

中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框架之上的。因此,中医的特殊就突出表现在它的思维方法上。中医的思维方法主要有:意象思维、辨证思维、直觉与灵感、逻辑思维、系统思维等等。其中运用最多的是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以

医学百科 解析《内经》病机十九条

「病机十九条」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该篇首先提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及「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论断,将古人长期与疾病斗争中观察所得的复杂症状,归纳为提纲挈领的十九条病机,作为指导临床辨证

医学百科 强调病机渊源

  开文倒叙,先从中医基础理论来分析病机渊源,陈述辨证思路,然后引出本例的临床症状等直叙内容,最后呼应开始的理论引导,环环相扣,点出病机与治法,分析比较详实,思维跨度较大,是丰富经验的体现。  病案1

医学百科 应将吸烟纳入中医病因病机学研究范畴

吸烟是多种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烟雾为火热之气,其火热有烧烤薰灼之害,极易动火生痰。烟毒入肺,随气血周流一身,遍布脏腑百骸,为害多端。当代中医对吸烟致病的主流研究与认识存在不足。对吸烟危害的认识与论述不

医学百科 食滞胃脘证与胃寒证鉴别

定义食滞胃脘证饮食不化,停积胃脘,阻滞气机,胃之腐熟无权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胃脘胀痛,呕吐,或泻下酸腐食物等症状。胃寒证寒邪侵袭人体,阻遏胃腑阳气,或阳气虚弱,阴寒内生,胃络失于温养所表现的证候。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