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中医脉象之微脉

Posted 微脉

篇首语: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中医脉象之微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中医脉象之微脉

微脉亦是一个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它具有细、无力与模糊不清若有若无的几种条件,仲景书言微脉之处已经不少,但对脉形亦未正式涉及,后人以《伤寒论·辨脉法》有「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认为就是微脉,但寻绎文义这是说病理是阳气微,不能即以此作为微脉,但《伤寒论·平脉法》又说:「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对勘两段经文,可以将瞥瞥如羹上肥作为微脉的参考条件。仲
景所言之微脉未必都是极危重之证(文不录),但确有一部分是属于亡阳重证,或阳气方回的脉,如:「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少阴病下利诸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通脉四逆汤主之。」可见亡阳重证当见微或脉微欲绝脉,如果在原先无脉的情况下经过治疗,脉微续则是生机,这种脉是由于无而渐有的,既细、弱又模糊不清若有若无的脉,这应当说是典型的微脉,至于李时珍说:「《素问》谓之小。」则古人说脉尚不十分严格或有此意,但不能认为就是仲景而下说的典型的微脉。
对微脉提出明确脉形的是《脉经》:「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一日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日浮而薄,一日按之如欲尽。」从《脉经》引用的多种不同说法,及「正文」所确定的脉形来看,在王叔和以前微脉的认识是很不一致的。而通过前此和以后的实践证明《脉经》提出的根细软如欲绝,若有若无是合理的,《脉经》的说法得到历代绝大多数学者的支持,并继承了这种标准,例如《千余方》引用了《脉经》全文。《千金翼方》说:「按之短小不至,动摇,若有若无,或复浮薄而细急,轻手乃得,重手不得,名日微。」《脉诀》说:「微者阴也,指下寻之,往来极微,冉冉寻之,若有若无。」《活人书》说:「若有若无,极细而软。」崔紫虚《脉诀》说:「隐隐约约微渺难寻。」《察病指南》说:「指下寻之,若有若无,极细而浮软,往来如秋风吹毛而无力。」《诊家枢要》说:「微,不显也。依稀轻微,若有若无。」《难经集注》引杨玄提说:「按之短小,不动摇,若有若无,轻手乃得,重手不得,谓之微也。」戴启宗《脉诀刊误》说:「欲绝非绝,又日,按之如欲尽。」丹溪《脉诀指掌》说:「微者,极细而软,似有若无。」《医经小学》说:「微来如有又如无。」《医学人门》说:「微似蛛丝容易断。」这是不对的,因为如蛛丝是细不是微,但随即他就作了如下的补充说:「微不显也,若有若无。」由于微脉本来就含有细脉的成分,所以《医学人门》的说法在表达上不应当分开,但总起来讲还是将内容表达出来了。《太素脉秘诀》说:「轻虚细软,若有若无。」「微者最细而弱,重指寻之,宛然如毛发,隐隐涩涩疑不可状,在于有无间。」李时珍《濒湖脉学》说:「微脉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细而稍长。」《脉语》说:「微,脉来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也。」全文引用了《腑经》。《脉诀汇辨》说:「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医宗必读》说:「无力,似有若无,模糊难见矣。」《诊家正眼》说:「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诊宗三昧》说:「但有若无,欲绝非绝,而按之稍有模糊之状。」可见《脉经》的说法是诸家所宗的典则。
虽然有人涉及了浮、短、长、动摇,不动摇等并非微脉所必具的条件稍有概念不清之弊,但主要内容还都是正确的一致的。《脉学辑要》引董西园日:「微为气血不足之象,以指按之似有如无,衰败之况也。凡脉之不甚鼓指,脉体损小者,即是微脉,若至有无之间,模糊影响,证已败矣,虚极之也。」意见是微脉有程度上的不同,这是诚然的,但说不甚鼓指脉体损小就算微脉未免条件太低,因为那只不过是细而无力的脉,濡弱之类。微脉是重证的脉,必须有不清不明之候,否则与一般弱小的脉就无法分别了。急证见微脉(如伤寒等)或可治疗,如久病虚证杂证见到微脉,当然是败证,一般是无可挽回的,仲景在抢救少阴重证脉不至时有微续者生的条文,我们在临床抢救病人时亦常见到微脉,它或是脉欲停的先兆,或是停而抢救恢复开始时的脉象,总之它是个极危重或濒死前的脉象,绝非虚弱濡细等脉可比。清·马冠群《医悟》说:「微脉更虚,似有似无,极细极软,气弱血枯。」「微则但有浮中,并无沉候。」继承了前人浮取之说,进一步断言无沉候,这在实践中是并不完全支持的。临床上危重病人沉取微脉亦不少见。《脉论要篇》说:「微脉萦萦如珠丝,瞥瞥如羹上肥,极细极软,模糊难见。欲绝非绝似有若无,气血衰微之诊也。轻取之而如无,故知阳气衰,重按之而欲绝,故知阴气弱。」将仲景《伤寒论·辨脉法》与《脉经》之说综合在一起,较为全面。
总之微脉脉形一般都祖述仲景、叔和两家,内容较为统一。微脉脉形历代诸家亦有部分人论述中存在一定不足或错误等问题,例如《外科精义》说:「微脉之诊,按之则软小极微,其主虚也:」论述不清,亦未及若有若无等主要条件,有些书则论述不切,例如《四言举要》与《新四言脉诀》说:「濡甚则微,不任寻按。」濡甚仍然是濡不能质变为微《景岳全书》说:「纤细无神,柔弱之极,是为阴脉。」这仍是细弱而不是微。《医学心悟》说:「微,细而隐也。」不够清楚。《医碥》说:「细甚,无力为微。」说:「古以微属浮分,细属沉分,微为阳衰,细为血少。」细甚无力还是细,不应当算微,浮沉对应是濡与弱,不是微与细。《沈氏尊生书》说:「迟而细软为微。」当然亦是不对的。《辨脉篇》说:「微脉浮而极小极软,过甚于濡。」弊与前《四言举要》等相同。《脉学辑要》引严三点说:「微如蜘蛛之度微丝,按之无力而动摇。」这仍然是细脉。在形容微脉时若用蛛丝与羹上肥并列是可以的。因为前者形容其细,后者形容其不定,但只用蛛丝形容就不对,因为微虽有细的成分,却不是只有细的成分,《诊家直诀》说:「薄浮而散,微也。」显然亦是不对的。另外《医学探骊》说:「微与细对以部位言微脉浮取郎得,应指微微无力,若重按尺部,尚可有脉,寸关部位则不能也。」
向来脉书并不以寸关尺之有无论微脉,康应良氏此说为独创,但亦有实践根据,这正是说病人频死脉绝前之情况,由微而至绝的过程,先从寸关脉绝不至,经脉已不能行于四末,尺脉则仍可见到微脉,继之尺脉亦绝,于尺泽仍可见到微脉,再进则尺泽亦无脉,心跳当即于此时间或稍后停止。故而《医学探骊》此说确可补古人之所未及。根据历史文献及对其分析考证,结合临床实践、实验等经验体会,拟订微脉的传统形式的脉象指标为;
1、微脉属于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
2、微脉是细无力,若有若无,模糊不清的几种因素综合而成。
3、有人将蜘丝与羹上肥结合起来形容微脉,虽然有与细、散等交叉重复的问题,但亦可供一定参考。
4、微脉可以与有关脉象结合而构成兼脉。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微脉之相兼脉介绍

《脉经》:「微而紧者有寒,微弱者有寒少气,微浮秋吉冬成病,微数虽甚不成病,不可劳。」《千金方》:「寸口脉微而弱,血气候虚,男子吐血,妇人下血,呕汁出……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心健忘。」《四

微脉怎么用?《中医名词词典》 微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细小而软,应指似有若无。由气血虚衰所致。多见于休克、虚脱、慢性虚弱病症等。

微脉怎么用?《中医词典》t~w 微脉

脉象名。脉极细而软,按之欲绝,似有似无。主阴阳气血诸虚。心肾阳衰及暴脱的病人,或慢性虚弱病后元气大虚等。

医学百科 中医脉象之浮脉

浮脉是单因素并具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脉位浅在。浮脉亦为出现于医籍中最早的脉象之一。在《内经》中屡见。浮、沉、大、小、滑、涩,叉为最主要之脉象。如《索问·五脏生成篇》:「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

医学百科 中医脉象之沉脉

沉脉亦是单因素并具有独立意义的一种脉象。沉脉位置深,浮沉二脉反映脉象深浅不同的位置,当然还有一个中,但中不是病脉。沉脉出现于医籍亦最早,在《内经》中屡见,又常常浮、沉、大、小、滑、涩并列为主要脉象。在

医学百科 中医脉象之结脉

结脉是节律失常的脉象之一,就其构成来讲,亦属于复合几种因素的。结脉是在缓盼基础上有不规律的时常有一次间歇的脉象。结脉脉形定于《难经》、仲最、叔和,后人没有异议,原则上仍是古法。《难经·第十八难》说:「

医学百科 中医脉象之迟脉

迟脉亦是单因素并具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它的特征是脉的跳动慢。在古医籍中就有所记述,如《内经》说:「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寒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素问·三部九候

医学百科 中医脉象之洪脉

洪脉亦是具有单因素的一个脉象,它的特点是脉体大,洪脉与细脉是相对的,洪脉大细脉小是脉象在大小方面变化的两种表现。各具程度上的不同。洪脉名称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在《内经》上它如果表现在季节脉上叫做「钩」,

医学百科 中医脉象之滑脉

滑脉亦是单因素并且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脉形流利。它出现于医籍中亦是最早的,在《内经》中屡见,滑与涩两脉反映了脉的流利与不流利及其程度。滑脉是流利的脉象,向来是与涩脉对举而言的,从《内经》起总是与涩先

医学百科 中医脉象之数脉

数脉亦是单因素并具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它的特征是脉的跳动快。在古医籍如《内经》等书中就有所记述,一般是与迟脉相对而提出的,说明脉象有快于正常或慢于正常的不正常情况,但对数脉尚未能提出较明确的指标。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