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正宗》 调理须知第十三

Posted 《外科正宗》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外科正宗》 调理须知第十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外科正宗》 调理须知第十三

凡人无病时,不善调理而致生百病,况既病之后,若不加调摄,而病岂能得愈乎。其调治有法,初起病时,先看病者元气虚实,次者疮之阴阳险否,然后用药调治,当攻即攻,可补便补,不可因循耽误,以致变态不虞也。且患者又当安定心神,相忘诸念,毋使怆慌,乃保神气不得变乱也。再顺天时,假如夏热坐卧不可为风,忌置水于榻前床下,冬寒须避起居,常要温和,非柴火不可开疮看视,常有寒侵致生多变,又未溃之先,毒瓦斯内作,倘有口干渴症者,凉物须当少少与之,以滋蕴热,至脓溃之后;生冷硬物一概禁之,不然伤脾损胃,脓必难成,致疮软陷,又难收敛。饮食须当香燥甘甜,粥饭随其喜恶,毋餐过饱,宜少、宜热、宜浓,方无停滞,又得易化故也。如大疮溃后,气血两虚,脾胃并弱,必制八仙糕,早晚随食数饼以接补真元、培助根本,再熬参术膏。如患者脾胃俱虚,饮食减少,胸膈不宽,饮食无味者,用白术膏三匙,人参膏二匙,清米汤空心化服,喜饮者酒化亦可。若精神短少,昏沉多睡,自汗劳倦,懒于动作者用人参膏三匙,白术膏二匙,亦酒化服;如肌肤粗涩,面苍不泽,或大便血少虚秘,以及皮干发槁者,同地黄膏各二匙和服,或饮阳春酒更妙。其功强健精神,顿生气血,开胃助脾,润肌荣骨,此二药功甚非小,大疮不可缺之,实非草药之比,病者当信用之,乃无更变。虚视者,又多反复不常,故有易愈难愈之态,实在乎得此失此之规也。

相关参考

《外科正宗》 骨槽风第五十三

真君妙贴散玉红膏(俱见肿疡门)冰硼散(见咽喉门)

《外科正宗》 瘰论第十九

夫瘰者,有风毒、热毒、气毒之异,又有瘰、筋、痰之殊。风毒者,外受风寒搏于经络,其患先寒后热,结核浮肿;热毒者,天时亢热,暑中三阳,或内食膏粱浓味,酿结成患,色红微热,结核坚肿;气毒者,四时杀厉之气感冒

《外科正宗》 痈疽图形第十五

附∶外科诸症疮名十律痈疽等症图一[b]莲子发─形如莲子头多突起者是也。肿高溃脓者生,平塌阴陷者死。[/b]痈疽等症图二[b]蜂窠发─形如蜂窠头含螺子,片片腐烂,孔孔流脓。红活者生,黑陷者死。[/b]痈

《外科正宗》 脑疽论第十六

夫脑疽者,俗称对口是也。但所发不同,其源有二,得于湿热交蒸从外感受者轻;五脏蕴结从内发外者重。其理何也?湿热之为病,天行气候,寒暑不调,节序温凉,阴阳失度,凡有体虚者易于侵袭,项后虽属督脉,又主太阳寒

《外科正宗》 察形色顺逆第十一

凡看人病,兼视其形色,后与脉病相参,诚识于始,以决其终,百无一失矣。何以知之?阴病见阳色,腮颧红献;阳病见阴色,指甲呈青,此二者俱死。又身热脉细,唇吻反青,目珠直视者死。面如涂脂,色若土黄,油腻黑气涂

《外科正宗》 小腹痈第四十三

小腹痈乃七情火郁,以致脾虚气滞而成。其患小腹漫肿坚硬,肉色不变。有热渐红者,属阳易治;无热不红者,属阴难治。初起七日以前,用艾当肿顶灸七壮,膏盖,首尾内服壮脾胃、养气血、行经补托之剂,可保终吉。如误用

《外科正宗》 骨槽风第五十三

骨槽风初起生于耳前,连及腮项,痛隐筋骨;久则渐渐漫肿,寒热如疟,牙关紧闭,不能进食。此得于郁怒伤肝,致筋骨紧急;思虑伤脾,致肌肉腐烂;膏粱浓味,致脓多臭秽。初则坚硬难消,久则疮口难合。初宜艾灸肿顶及耳

《外科正宗》 制炒诸药第一百五十三

前方诸药,未注炮炙,今开于后,凡药必遵雷公炮炙,入药乃效。如未制生药入煎,不为治病,反为无益,譬如人食肴馔,不用烹炮,生食者岂不害人,当熟思之。人参(润色明亮、坚实为主,轻匏不堪)天门冬(汤泡,去心)

《中医词典》t~w 《外科正宗》

外科著作。四卷(又有十二卷本,内容相同)。明·陈实功撰。刊于1617年。全书共分157篇。卷一为外科总论,包括痈疽原委、治法、五善、七恶、调理及痈疽图形等15篇;卷二-四论流注、乳痈、肠痈、脏毒、痔疮

《中医词典》t~w 《外科正宗》

外科著作。四卷(又有十二卷本,内容相同)。明·陈实功撰。刊于1617年。全书共分157篇。卷一为外科总论,包括痈疽原委、治法、五善、七恶、调理及痈疽图形等15篇;卷二-四论流注、乳痈、肠痈、脏毒、痔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