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汇粹》 喻嘉言脉部位论

Posted 《古今名医汇粹》

篇首语:一个人必须学习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相处,不然生活何其孤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今名医汇粹》 喻嘉言脉部位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今名医汇粹》 喻嘉言脉部位论

心之脉络小肠,小肠之脉络心;肺之脉络大肠,大肠之脉络肺。此可以论病机,如心移热于小肠,肺移热于大肠之类,不可定部位也。小肠当候之于右尺,以火从火也。大肠当候之于左尺,以金从水也。
三焦属火,亦候于右肾;膀胱属水,亦候于左肾。一尺而水火两分,一脏而四腑兼属,乃天然不易之至道。
盖胸中属阳,腹中属阴,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所传渣滓、水液、浊气皆阴,惟腹中可以部置,非若胃为水谷之海。清气在上,胆为决断之官,静藏于肝,可得位之于中焦也。至于上焦,重重膈膜,遮蔽清虚之宇,惟心肺得以居之,而诸腑不与焉。所谓膈盲之上,中有父母者是也。心主血为阴,肺主气为阳,其营卫于周身,非父母而何。然心君无为而治,肺为相傅华盖,而覆于心上,以布胸中之气,而燮理其阴阳。膻中为臣使,包裹而络于心下,以寄喉舌之司,而宣布其政令。是以心火寂然不动,动而传之心胞,与三焦之火即为相火。《素问》谓手少阳与心主为表里;《灵枢》谓手厥阴之脉出属心胞络,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之脉散络心胞,合心主,正见心胞相火与于少阳相火为表里,故历络于上下两相输应也。心君宁,相火安,而膻中喜乐出焉。心君扰,相火翕然从之,而百度改其常焉。心胞所主二火之出入关系之重如此,是以亦得分手经之一,而可称为腑耳。
王叔和以相络之故,大小二肠候之于上,而不知水谷变化,浊秽之气去,膈上父母清阳之气迥不相通,岂可因外络连属,反谓右寸之清阳上浮者为大肠?脉沉者谓肺脉,经所谓脏真高于肺者,乃真脏高于大肠矣。左寸之浮者为小肠脉,沉者为心脉,水中污泥反浮于莲花之上,有是理乎?夫心胞之脉裹撷乎心,代君主行事,从左寸候之,亦理之当然耳。

相关参考

肿胀怎么用?《古今名医汇粹》 肿胀

李士材曰∶《内经》之论肿胀,五脏六腑靡不有之。详考全经,如脉要论曰∶胃脉实则胀。病形篇曰∶胃病者,腹胀。本神篇曰∶脾气实则腹胀,泾溲不利。应象论曰∶浊气在上,则生胀。此四条皆实胀也。太阴阳明论曰∶饮食

五脏脉怎么用?《古今名医汇粹》 五脏脉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琅,似珠盛满滑利,即微钩之义也。喘喘连属,急促相仍也。前曲者,谓轻取则

胃脉怎么用?《古今名医汇粹》 胃脉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平人之常,禀气于谷,谷入于胃,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有不可一刻无者。此脉之大主,四时五脏六经皆以此立,无则为逆,逆则死矣。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

《古今名医汇粹》 张景岳论东垣脾胃论

人以水谷为本,故脾胃为养身之本。惟东垣独知其义,发为《脾胃论》。因引《内经》之义,如生气通天论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勿能为害也。阳气者,烦劳则张。故苍天之气贵清净,阳气恶

《古今名医汇粹》 柯韵伯脉论二则

脉有对看法,有正看法,有反看法,有平看法,有仄看法,有彻底看法。如有浮即有沉,有大即有弱,有滑即有涩,有数即有迟。合之于病,则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大为有余,弱为不足;滑为血盛,涩为气少;动为搏阳,弦为

《古今名医汇粹》 赵养葵水火论(三条)

世人皆曰水克火,而余独曰水养火。世人皆曰金生水,而余独曰水生金。世人皆曰土克水,而余独于水中补土。世人皆曰本克土,而余独升木以培土。何则?君相二火,以肾为宫,水克火者,后天有形之水火也;水养火者,先天

暑证怎么用?《古今名医汇粹》 暑证

王节斋曰∶夏至后病热者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胞络之经。其脉虚,或浮而大散,或弦细芤迟,盖热伤气则气消而脉虚弱。其为证,烦则喘渴,静则多言,身热而烦,心痛,大渴引饮,头痛自汗

《古今名医汇粹》 三阴三阳藏象脉法

太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曰∶少阳藏何象?曰∶象一阳也。一阴误文,阴藏者,滑而不实也。曰∶阳明藏何象?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此名象藏者,六经之本脉也。象三阳而浮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附刻∶喻嘉言《瘟疫论》序

张凤逵之着《伤暑全书》也,翻古人之成案,妙生心之化裁,可谓善于立言者矣。第疫证引说不明,关系医学非小,虽以东垣之渊通,丹溪之博洽,亦随俗相沿,未有确解,近喻嘉言先生,以通今博古之才,着开天辟地之论,扫

诊法脉案怎么用?《古今名医汇粹》 诊法脉案

人有胃脘痈者,诊当何如?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此下六条,皆《内经》脉案,教人以诊之法也。诊者无失色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