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广要》 噫醋(吐酸)

Posted 《杂病广要》

篇首语:苦不苦,想想学霸九十五!累不累,想想学霸还没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杂病广要》 噫醋(吐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杂病广要》 噫醋(吐酸)

[b]脉候[/b] 关上沉,心痛,上吞酸。(《脉经》)
寸口脉紧,寒之实也。寒在上焦,胸中必满而噫。(同上)
[b]源由证治诸说[/b] 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气息醋臭。(《病源论》)
夫中脘有饮则嘈,有宿食则酸,食后噫醋吞酸,皆宿食证,俗谓之咽酸是也。(《三因》)
噫气吞酸,嗳宿腐气,逆咽酸水,亦有每晨吐清酸水数口,日间无事者,亦有膈间常如酸折(折当作蜇,蜇,螫也),皆饮食伤中脘所致(文有讹脱),生料平胃散加神曲、麦 各半钱,或八味平胃散。(《要诀》)
(按∶八味平胃散,据《类方》系《三因》浓朴、升麻、射干、茯苓、大黄、枳壳、甘草、芍药水煎者,似不与证协,恐是别方。)
人之饮食在胃,惟速化为贵。若胃中阳气不衰而健运如常,何酸之有。使火力不到,则其化必迟,食化既迟,则停积不行而为酸为腐,此酸即败之渐也。故凡病吞酸者,多见饮食不诀,自食有不快,必渐至中满痞膈泄泻等证,岂非脾气不强、胃脘阳虚之病,而犹认为火,能无误乎。(《景岳》)
[b]噫气虚实[/b] 嗳气者,即《内经》之所谓噫也。此实脾胃之气滞,起自中焦而出于上焦,故经曰上走心为噫也。凡人之饮食太饱者,多有此证;及饮食不易消化者,亦有此证。但太饱作嗳者,此系实滞,治宜行气化食。食不消化时多虚闷作嗳者,此系胃气虚寒,治宜温补。若痰火作嗳者,亦或有之。但停痰必以胃弱,胃弱多因无火,此当详辨脉证而酌治之也。(《景岳》)
气盛实嗳,食罢嗳转腐气,甚则物亦嗳转,多伤食湿热所致,二陈汤加苍术、神曲、麦芽、姜炒黄连。不因饮食而嗳者虚也,盖胃有浊气,膈有湿痰,俱能发嗳,六君子汤加沉香为君,浓朴、苏子为臣,吴萸为佐,甚者灵砂以镇坠之。(《入门》)
[b]吞酸吐酸之别[/b] 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嗌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状也。吐酸者,吐出酸苦之水。皆由胃气不行,脾气不运,饮食痰涎津液俱化为水,郁而少久以成酸也。(《绳墨》)
吞酸之与吐酸证有三种∶凡喉间嗳噫,即有酸水,如醋浸心,嘈杂不堪者,是名吞酸,即俗所谓作酸也,此病在上脘最高之处,不时见酸而泛泛不宁者是也。其次则非如吞酸之近,不在上脘而在中焦胃脘之间,时多呕恶,所吐皆酸,即名吐酸而渥渥不行者是也。又其次者,则本无吞酸吐酸等证,惟或偶因呕吐,所出或酸或苦,及诸不堪之味,此皆肠胃中痰饮积聚所化气味,每有浊恶如此,此又在中脘之下者也。但其顺而下行,则人所不觉;逆而上出,则喉口难堪耳。凡此三者,其在上中二脘者,则无非脾胃虚寒、不能运化之病,治此者非温不可。其在下脘偶出者,则寒热俱有,但当因证以治其呕吐,呕吐止则酸苦无从见矣。(《景岳》)
[b]病变翻胃膈噎[/b] 吞酸,小疾也,然可暂而不可久。或以疾小而忽之,此不知其翻胃之渐也(《汇补》作膈噎反胃之渐也)。语曰∶毫末不斫,将寻斧柯。是故慎之。(《方考》)(按∶《百问》亦曰∶吐酸日久,渐成翻胃。)
族妹经不行者八十日,每饮食入腹,即疼痛,必尽吐出乃止,居常亦吐酸水,上焦热,下焦寒,大便半月始一行,食饮不进者四十日,六脉皆数,左滑右软弱。妹能事者,以其夫多病,且不谙世故,由是悒悒,病从思虑而得,恐成膈症。今大便燥结,吐酸,乃膈之征,急宜拂虑,庶药有功。先与丁灵丸(按∶此当是香灵丸,用丁香、辰砂、五灵脂,用狗胆汁或猪胆汁丸)一粒而吐止。继用温胆汤加姜、连,痛吐全安。改以二陈汤加香附,条芩、山栀仁、丹参、砂仁,调理两月,经行,大便始润而膈症斯不作矣。(《赤水》)
[b]温中消导诸方[/b](温利) 治噫酢咽方。(《千金》)(按∶即吴茱萸汤)《医心》∶《医门方》于本方加橘皮。
《广济》疗常吐酸水,脾胃中冷,茯苓汤方。
茯苓(十二分) 橘皮(十二分) 白术(八分) 人参(六分) 桂心(六分) 甘草(八分炙)
紫苏(十分) 生姜(十二分) 槟榔(七枚)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绞去滓,分温三服,每服如人行七八里。未好瘥,三两日更服一剂,老少取微利。(《外台》)
又疗呕吐酸水,结气筑心,白术散方。
白术(八分) 茯苓(八分) 吴茱萸(四分) 橘皮(六分) 荜茇(四分) 浓朴(八分炙) 槟榔(十分)
人参(六分) 大黄(十分)
上九味捣筛为散,空腹煮姜枣汤服方寸匕,日二服,渐加至二匕半。觉热,服少饮食三两口压之。(同上)
又疗吐酸水,每食则变作醋水吐出,槟榔散,于本方去白术、吴茱萸、浓朴、大黄,平晨空腹,取生姜五大两合皮捣,绞取汁,温,内散方寸匕,捣调,顿服之,日一服,渐加至一匕半。
《延年》增损承气丸,疗胸胁支满,背上时有一答热则痛,腹胀多噫,醋咽气逆,两胁满,并主之方。
前胡(七分) 枳实(七分炙) 桂心(五分) 干姜(五分) 吴茱萸(五分) 茯苓(四分) 芍药(六分)
浓朴(十分炙) 橘皮(十分) 大黄(七分)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上十一味捣筛为末,纳杏仁脂中研调筛,度蜜和丸,每服食后少时,酒饮任性,初服七丸如梧子,以气宣下泄为度。(同上)
治上气冷气,噫醋吞酸,吐沫呕逆,不思饮食,半夏丸方。
半夏(汤浸去滑焙干二两) 丁香(半两) 干姜(炮裂一分)
上三味捣罗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煎木瓜盐汤下,不拘时。(《圣济》)
曲术丸,治中脘有宿食留饮,酸蜇心痛,口吐清水,嗳宿腐气者。
神曲(炒三两) 苍术(泔浸三宿洗净干炒一两半) 陈皮(一两)
上为末,生姜汁别煮神曲末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无时。(《三因》)
五百九,治宿食留饮聚积中脘,噫臭吞酸,心腹疼痛,并疗中虚积聚,及脏腑飧泄,赤白痢下。(同上)
(方附《胃反》疏里诸方中。)
加减安胃汤,治脾胃虚寒,呕吐酸水。
藿香 吴茱萸(各一钱半) 人参(二钱) 陈皮(三钱) 苍术(二钱)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统旨》)
十味保和汤,治胃气虚而滞,作嗳。(《医统》)(按∶即香砂六君子汤加藿香、木香。)
匀气丸,治气虚浊升多嗳。
草豆蔻 橘皮 沉香 人参(各五钱) 益智仁 檀香 大腹子(各一两)
为末,饭丸梧子大,每八十丸,淡姜汤下。(《入门》)
治食后吐酸水,用干姜、吴茱萸各二两为末,每服方寸匕,酒调服,日二服,胃冷服之立效。(《保元》)
汪(二十),壮年饮酒聚湿,脾阳受伤已久,积劳饥饱,亦令伤阳,遂食入反出,噫气不爽,隔拒在乎中焦,总以温通镇逆为例。
白旋复花 钉头代赭 茯苓 半夏 淡附子 淡干姜(《临证指南》)
[b]清火调停诸方[/b] 嗳气,胃中有火痰。
南星 半夏 软石膏 香附子 炒栀子上为丸,或作汤服之。(《丹溪》)《回春》生姜三片,水煎,名星半汤。
破郁丹,治妇人嗳气胸紧,连十余声不尽,嗳出气,心头略宽,不嗳即紧。
香附米(醋煮四两) 栀子仁(炒) 黄连(姜汁炒二两) 枳实(麸炒三两) 槟榔(一两) 莪术(一两) 青皮(去白一两) 栝蒌仁(一两) 苏子(一两)
上共为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滚水送下。(《回春》)
咽酸方。
茱萸(五钱去梗煮少时浸半日晒干用) 陈皮(五钱) 苍术(七钱半泔浸) 黄连(一两陈壁土炒去土)
黄芩(五钱陈壁土炒去土)
上为末,神曲糊为丸。(《丹溪》)(按∶丹溪曰∶吞酸者,湿热郁积于肝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宜用茱萸顺其性而折之。又曰∶反佐方,用黄连、吴茱萸各炒用。)《统旨》清胃汤,治胃热吐酸,于本方加茯苓、甘草。(黄连用吴茱萸同炒,去茱不用。)
茱连汤,吞酸,胸中无奈,或嗳腐臭主之。
橘皮(一钱五分) 半夏 神曲 苍术(各一钱) 黄连(六分) 萝卜子(炒五分) 茯苓(一钱二分)
香附子 山楂子(各八分) 生姜(七片) 吴茱萸(四分和黄连炒)
食前服。(《原病集》)《回春》苍连汤,于本方去萝卜子、香附子、山楂子,加砂仁、甘草。
食积吞酸,或嗳腐气,以香砂二陈汤,加苍术、神曲,麦 、炒黄连主之。(《原病集》)
黄连制附丸,治气虚膈塞吞酸。
川黄连(姜汁炒一两) 川附子(火煨去皮七钱)
上为末,神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淡姜汤下。(《心统》)
参萸丸,治湿而带气者。湿热甚者,用之为向导,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
六一散(一料) 吴茱萸(一两制)
上为末,饭丸。(《丹溪》)
食物作酸,萝卜生嚼数片,或生菜嚼之亦佳,绝妙。干者、熟者、盐腌者,及人胃冷者,皆不效。(《濒湖集简方》)(《本草纲目》)
[b]调摄法[/b] 所以中酸,不宜食粘滑油腻者,是谓能令阳气壅塞,郁结不通畅也。如饮食在器,覆盖热而自酸也。宜餐 食菜蔬,能令气之通利也。(《原病式》)

相关参考

内因类怎么用?《杂病广要》 内因类

脏腑类怎么用?《杂病广要》 脏腑类

身体类怎么用?《杂病广要》 身体类

《杂病广要》 〔附〕舌麻

增损建中汤,治上膈壅盛,口燥咽干,舌上麻木,不知甜苦,意思不喜饮食,宜服此药。(许尧臣方)绵黄(二两以京墨炙)肉桂(半两)粉草(一两)鬼眼京南白芍药(三两)五味子(五两)五加皮(三两)干葛(三两)乌梅

《杂病广要》 〔附〕脱肛

[b]源由证治诸说[/b]《删繁论》曰∶肛者,主大便道,肺、大肠合也,号为通事令史,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广二寸二分,应十二时。若脏伤热,即肛闭塞,大便不通,或肿,缩入生疮,若腑伤寒,则肛寒,大肠洞泻

《杂病广要》 〔附〕臂细

臂细无力,不任重,此乃肝肾气虚,风邪客滞于荣卫之间,使气血不能周养四肢,故有此证候。肝主项背与臂膊,肾主腰胯与脚膝,其二脏若偏虚,则随其所主而生病焉。今此症乃肝气偏虚,宣专补肝,兼肾。(《鸡蜂》)

《杂病广要》 〔附〕臂细

臂细无力,不任重,此乃肝肾气虚,风邪客滞于荣卫之间,使气血不能周养四肢,故有此证候。肝主项背与臂膊,肾主腰胯与脚膝,其二脏若偏虚,则随其所主而生病焉。今此症乃肝气偏虚,宣专补肝,兼肾。(《鸡蜂》)

《杂病广要》 〔附〕阴痿

[b]所因不一[/b]凡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精气虚冷,或以七情劳倦,损伤生阳之气,多致此证。亦有湿热炽盛,以致宗筋弛纵而为痿弱者,譬以暑热之极,则诸物绵萎,经云壮火食气,亦此谓也。然有火无火,

《杂病广要》 〔附〕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者,由大肠与肛门虚冷滑故也。肛门,大肠之候也,俱主糟粕,既虚弱冷滑,气不能温制,故使失禁。(《病源论》)治之宜涩固津液,方论所谓涩可去脱是也。(《圣济》)遗屎有二证∶一因脾胃虚弱,仓廪不固,肠

伤食怎么用?《杂病广要》 伤食

前门及以下八门,皆须互意参看,读者请知之。[b]脉候[/b]脉来滑者,为病食也。(《脉经》)(按∶此上曰寸口之中。)脉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头痛。(同上)浮而滑者,宿食。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