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选医衡》 辨正风温温疟温毒温疫

Posted 《叶选医衡》

篇首语: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叶选医衡》 辨正风温温疟温毒温疫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叶选医衡》 辨正风温温疟温毒温疫

《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此论热温病之大原也。《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此论温病之大势也。自王叔和论温条中,有风温、温疟、温毒、温疫四变之说,而其旨反晦。盖冬伤于风,至春始发为风温。冬伤寒,至春始发为温病,其理一也。观仲景于温字上加一风字,正以别夫伤于寒者耳。汗后身反灼热,脉阴阳俱浮,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一一尽显伤风之因,则不可复从温病之伤寒施治矣。故温为怫郁,自内达外,不可发表。风温为卫虚自汗,更不可发表。即误下亦致表邪内陷,误火亦致外助温气,皆为促其死亡。后人不察,惜其有论无方,讵知森森治法,全具于伤风伤寒证中,正赖后人之因时设施乎。叔和不究精微之用,谓风温即是温病之变。不知仲景正特出手眼处,见冬不藏精之人,两肾间先已习习生风,得温风相召,而病发于春。温病中之风温,亦犹冬寒证之有伤风也。后世喻嘉言别其重感重变之误,诚为卓识,但谓温病发于太阳经,风温中于少阴经,误之甚矣。风温如果中于少阳,则下之必致死亡,熏之必得少解。焉有初起反发热脉浮,误下止便不利,误火则一逆再逆哉?至若温疟者,因冬不藏精,邪本轻浅,故止成疟,寒热时发时止,非外感之正病也。《内经》云∶温疟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俱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名曰温疟。可见温疟为冬不藏精,故风寒得以入肾。
又见温疟,遇温尚不易发,必大暑大汗始发之也。叔和以重感于寒立说,岂其不读《内经》乎?又如温毒者,因久病不解,热邪炽甚,亦温病中之一病也。温证之有温毒,亦如伤寒之有阳毒阴毒耳,仲景不以伤寒中之寒毒另有一证,叔和何得以温病中之温毒别立一名,更如温疫因时下另感一气,乃温病而加时加疫,又非温证之比矣。其辨详于喻氏《温疫论》中。

相关参考

《医学读书记》 温病风温温疫湿温温毒温疟之异

温病者,冬月伏寒化热,至春而发,所谓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者是也。风温者,温病而兼新风,发汗已则风气去,而温气发,故身灼热也。温疫者,温气盛而成疠也。湿温者,温气而兼湿邪,湿能生温,温亦生湿也。温毒者

卷下怎么用?《叶选医衡》 卷下

《中医词典》z~其他 《叶选医衡》

医论著作。二卷。原题清·叶桂选定。本书选集历代医家论病、论脉、论治著作70余篇,大多简明。能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医家的医学学术特点。现存三种清刻本及石印本。又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叶选医衡》 霍乱证治论

霍乱之治,尝考之《内经》,有太阳所致,为中满霍乱吐下。有土郁之发,民病呕吐霍乱注下。有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霍乱餐泄。有热至则身热霍乱吐下。《灵枢》曰∶足太阳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

《叶选医衡》 释六经七日病愈

六经以渐受病,其愈皆以七日为期,阳数七故也。伤寒例曰∶其不两感于寒者,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歇;九日少阳病衰,耳聋渐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

《叶选医衡》 泄泻九法论

《内经》之言泄泻,或言风,或言湿,或言热,或言寒,此明四气皆能泄也。又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此明脾虚下陷之泄也。统而论之,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泻,故曰湿多成五泄。若土虚不能胜湿,则风寒与热皆得

《叶选医衡》 痢疾证治论

痢疾即古所称肠也,自仲景而后,又谓之滞下。其所下者,或赤或白,或脓或血,有痛者,有不痛者,有里急后重者,有呕恶胀满者,有噤口不食者,有寒热往来者,虽有变态多端,终不外乎表里寒热。而于虚实之辨,更为切要

《中医词典》x~y 《叶选医衡》

医论著作。二卷。原题清·叶桂选定。本书选集历代医家论病、论脉、论治著作70余篇,大多简明。能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医家的医学学术特点。现存三种清刻本及石印本。又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中医词典》x~y 《叶选医衡》

医论著作。二卷。原题清·叶桂选定。本书选集历代医家论病、论脉、论治著作70余篇,大多简明。能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医家的医学学术特点。现存三种清刻本及石印本。又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叶选医衡》 奇经八脉大旨

人之一身,有经脉,有络脉。直行曰经,旁行曰络。几经有十二,手足三阴三阳是也。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络也。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