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见血证怎么用?《张氏医通》 诸见血证

Posted 《张氏医通》

篇首语: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诸见血证怎么用?《张氏医通》 诸见血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诸见血证怎么用?《张氏医通》 诸见血证

经云。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吐。血气者。喜温而恶寒。
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失血气于气。异名同类。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夺血者无汗。(夺血者不可复发其汗。夺汗者不可复取其血。)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言脉来虚浮。按之傍指屈曲而出。形容芤脉之象也。)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菀积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金匮云。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尺以候肾。肾虚则相火扰其阴血。从膀胱而升。故脉浮也。肾之精。上营瞳子。膀胱之脉下额中。二经中有不归经之血。故晕黄。黄退则血亦散。所以知衄止也。明理论云。伤寒衄血。责邪在表。杂病衄血。责邪在里。此曰尺浮。不言寸浮。知为肾虚血逆。非外邪也。
病患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渴者必吐血。(一作病患面无血色。)
面者血之华。血统则华鲜。若有寒热。为伤其血而致。今无寒热。则是因血脱而然矣。夫脉浮以候阳。沉以候阴。若但见沉弦。轻取绝无者。是无阳也。无阳知血之上脱。若止见浮弱。重按绝无者。是无阴也。无阴知血之下脱。而烦渴呕血者。以火气扰乱则神烦。火动于膈则咳逆。咳则涌血而上越也。然则沉之无浮。浮之无沉。何便见为脱血乎。以其面无血色而脉弦弱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小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脉虚沉弦者。以按之则少神。且无寒热。明非外感之邪也。其短气里急。少腹满。小便不利。
而面色白。皆内伤于气之候。故虽时目瞑而衄。洵为劳役所致而然也。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虚者。里虚也。
心主血。心虚则脉虚。上句以面色薄。而主心血不荣于外。下句以喘悸脉浮。而主心气不充于里。皆由心神耗散。血亡津伤所致也。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此金水二脏不足故也。水不足。则火独光。而金伤矣。夫阴血之安养内外者。皆肾水主之也。
肾水虚。则不能安静。而血被火逼。遂溢出。血出则五脏内外之阳皆失其配。失配之阳。无根之狂阳也。有升无降。炎烁肺金而为咳逆上气。肺肾之阴。有绝无复耳。脉数身热。阳独胜也。不能卧。阴已绝也。阴绝则阳不能独生。故曰死。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酒性大热伤胃。胃气不守。乱于胸中。中焦之血。不布于经络。因热射肺而为咳逆。随气溢出也。此即千金所谓由伤胃吐血也。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夫水者。遇寒则坚冰潜于地中。遇风则汹涌起于平陆。人之吐血。皆风火使然。柏叶禀西方金气。可制肝木之逆。则血有所藏。艾叶之温。可使火反归阴而宿藏于下。用马通以降血逆。尤属相宜。家秘多阿胶三钱。时珍纲目有阿胶无艾。总取辛温之力以和苦寒之性。不独治吐血不止。而下血者亦可用之。
病患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
为有瘀血。
凡内外诸邪。有血相搏。积而不行者。即为瘀血。血积则津液不布。是以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以润其燥。血为阴邪。且内无热。故不欲咽也。脉大为热。迟为寒。今无寒热之病而微大者。乃气并于上。故胸满也。迟者。血积膈下也。积在阴经之隧道。不似气积于阳之肓膜。然阳道显。阴道隐。气在肓膜者。则壅胀显于外。血积隧道。惟闭塞而已。故腹不满。因闭塞自觉其满。所以知瘀血使然也。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血阴也。配于阳。气得之以和。神得之以安。咽得之以润。经脉得之以行。身形之中。不可斯须离也。今因血积。神无以养则烦。气无以和则满。口无以润则燥。胃无以泽则渴。是皆阳失所配。营卫不布。津液不化。而为是证也。非阳之自强而生热比。故曰如热状。脉反无热。阴邪不能鼓激其脉。故为阴伏。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亦止吐血衄血。
经言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又云。阴络伤则血内溢。今因胃中寒邪。并伤阴络。致清阳失守。
迫血下溢二阳。遂成本寒标热之患。因取白术附子汤之温胃助阳祛散阴络之寒。其间但去姜、枣之辛散。而加阿胶、地黄以固护阴血。其妙尤在黄芩佐地黄分解血室之标热。灶土领附子直温中土之本寒。使无格拒之虞。然必血色瘀晦不鲜者为宜。若紫赤浓浓光泽者。用之必殆。斯皆审证不明之误。岂立方之故欤。千金用续断止血汤。方用续断、当归、桂心、蒲黄、阿胶、甘草、干姜、生地黄八味。附此以备按证取用。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此方在狐惑例中。治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 黑。全是湿热伤血。菀化为脓之候。此先血后便。乃小肠热毒流于大肠。为火克金之象。故亦主此方。以赤小豆之清热利水为君。且浸令芽出以发越蕴积之毒。使丙丁之火。疾趋水道而降。佐以当归司统握之权。使血有所归。而不致于散漫也。千金用伏龙肝汤。即治先便后血之黄土汤中除去术、附。加干姜、牛膝、地榆、发灰。与金匮主治则有寒热之殊。不可不辨。可见治血。但使归经。不必论其远近也。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心气不足。言阴津不足。非心火之不足也。故以大黄导蕴结之火。芩、连泻心下之热。而血自安矣。
赵养葵曰。凡肾经吐血者。俱是下寒上热。阴盛于下。逼阳于上之假证。世人不识。而为所误者多矣。吾独窥其微。而以假寒治之。盖真阴失守。命门火衰。火不归源。阴邪逼其浮游之火于上。上焦咳嗽气喘。恶热面红。呕吐痰涎出血。
此系假阳之证。须用八味丸引火归源。水探冷服。下嗌之后。冷性既除。热性始发。因而呕哕皆除。即仲景人尿猪胆汁加于白通汤中以通格拒之意也。倘一服寒凉。顷刻立化。慎之哉。
人有偏阴偏阳者。此气禀也。太阳之人。虽冬月身不须绵。口常饮水。色欲无度。大便数日一行。芩、连、知、柏、硝、黄。恬不知怪。太阴之人。虽暑月不离复衣。食饮稍凉。便觉腹痛泄泻。参、术、姜、桂。时不绝口。一有欲事。呻吟不已。此两等人。各禀阴阳之一偏者也。与之谈医。各执其性之一偏。面目为全体。今之为医者。不鉴其偏之弊。而制为不寒不热之方。举世宗之。以为王道。岂知人之受病。以偏得之。感于寒则偏于寒。感于热则偏于热。以不寒不热之剂投之。何以补其偏而救其弊哉。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此方士之绳墨也。然苦寒频进而积热弥炽。辛热比年而沉寒益滋者何耶。此不知阴阳之属也。凡治血证前后调理。须按心脾肝三经用药。心主血。脾裹血。肝藏血。归脾汤一方。三经之药也。远志、枣仁补肝以生心火。茯神补心以生脾土。参、 、甘草补脾以固肺气。木香者。香先入脾。总欲使血归于脾。故曰归脾。凡有郁怒伤肝。思虑伤脾者尤宜。火旺者。加山栀、丹皮。火衰者。加肉桂、丹皮。又有八味丸以培先天之根。治无余法矣。血溢血泻。诸蓄妄证。其始也。宜以行血破瘀之剂折其脱气。而后区别治之。或问失血复下。虚何以当。答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则以妄为常。曷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虚之有。失血家须用下剂破血。盖施之于蓄妄之初。亡血虚家不可下。盖戒之于亡失之后也。
或问人身阳气。为阴血之引导。阴血为阳气之根据归。何为清浊相干。乱于中外。而致血不归经。则有上溢下脱之患。其血或从吐出。或从呕出。或从咯出。或从鼻出。或从眼耳齿舌出。或从津唾而出。或从肌肤而出。或从二便而出。复有蓄积不行者。为患各有不同。愿一一显示至理。条分脏腑经络之源。以启学人蒙昧。石顽答曰。经言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虽有阴阳清浊之分。总由水谷精微所化。其始也混然一区。未厘清浊。得脾气之鼓运。如雾上蒸于肺而为气。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血不泻。归精于心。得离火之化。而为真血。以养脾脏。以司运动。以奉生身。莫贵乎此。虽经有上注于肺。乃化为血之说。而实不离五行之气化。转注如环也。如上所云。不过统论营卫血气之大端。乃节文耳。夫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虽气禀阳和。血禀阴质。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不能截然两分。其至清至纯者。得君主之令。以和调五脏。藏而不失。乃养脏之血也。其清中之浊者。秉输运之权。以洒陈六腑。实而不满。则灌注之血也。其清中之清者。会营周之度。流行百脉。满而不泄。此营经之血也。其源则一。析而为三。各有司属。若各守其乡。则阴平阳秘。安有上溢下脱之患乎。盖缘人之禀赋。不无偏胜。劳役不无偏伤。其血则从偏衰偏伤之处而渗漏焉。夫人禀赋既偏。则水谷多从偏胜之气化。而胜者愈胜。弱者愈弱。阳胜则阴衰。阴衰则火旺。火旺则血随之而上溢。阴胜则阳微。阳微则火衰。火衰则火失其统而下脱。其上溢之血。非一于火盛也。下脱之血。非一于阳衰也。但以色之鲜紫浓浓则为火盛。色之晦淡无光即为阳衰。究其所脱之源。或缘脏气之逆。或缘腑气之乖。皆能致病。后上溢者。势必假道肺胃。从下脱者。势必由于二肠及从膀胱下达耳。盖出于肺者。或缘龙雷亢逆。或缘咳逆上奔。血必从之上溢。多带痰沫及粉红色者。其出于心包。亦必上溢。色必正赤如朱漆光泽。若吐出便凝摸之不粘指者。为守藏之血。见之必死。出于脾者。或从胃腕上溢。或从小肠下脱。亦必鲜紫浓浓。但不若心包血之光泽也。出于肝者。或从上呕。或从下脱。血必青紫稠浓。或带血缕。或有结块。出于肾者。或从咳逆。或从咯吐。或稀痰中杂出如珠。血虽无几。色虽不鲜。其患最剧。间有从精窍而出者。若气化受伤。则从膀胱溺孔而出。总皆关乎脏气也。其出于胃者。多兼水液痰涎。吐则成盘成盏。汪洋满地。以其多气多血。虽药力易到。不若藏血之笃。然为五脏之本。亦不可忽。其衄血种种。各有所从。不独出于鼻者为衄也。鼻衄皆火乘肺金。亦有阴盛迫其虚阳而脱者。虽经有脏腑诸衄不同。然不离手太阴之经。所以治有从阴从阳。顺治逆治之辨别。证有久衄暴衄。宜补宜泻之悬殊。其齿衄。有阳明少阴及风热之辨。但从板齿出者为牙宣。属阳明。齿动摇者为骨病。属少阴。龈肿上壅者。少阳风热也。耳衄则有肝肾二经之殊。但以常有不多不肿不疼者。为少阴之虚。暴出疼肿者。则厥阴经火也。眼衄亦属厥阴。但以卒视无所见者为实火。常流血泪者。素患之风热也。其有诸窍一齐涌出。多缘颠扑骤伤。或药毒所致。若因肝肾疲极。五脏内崩。多不可活。舌衄皆手厥阴心包之火旺。但以舌尖破碎者为虚火。脉大满口者。挟龙雷之势而上侮君主也。涎中见血为唾衄。足太阴经气不约也。汗孔有血为肌衄。足阳明经气不固也。如上诸衄。皆缘营气之逆满。卫气之疏豁。不能固护而行清道。总无关乎脏气也。其下行之血。见于魄门者。则以便前便后分远近。近则大肠。远则小肠也。以溅洒点滴分风湿。溅则风淫。滴则湿着也。以鲜紫清晦分阴阳。鲜则阳盛。晦则阳衰也。与肠 之血。痔漏之血。妇人经癸胎产之血无异。虽由二肠。颇关经络。是以随经下趋。各有不同。至于崩淋下脱。倒经上溢。虽下上之歧路攸分。然皆冲脉为病。而崩淋皆脾气下陷。倒经则肝血上逆。以脾为身之津梁。冲为肝之血海。是皆关乎脏气。更有肝脾受伤。血虽不下。而气色痿黄。大便稠黑。乃蓄血之征验。为患种种。难以悉陈。如内伤发黄。鼓胀喘满。腹大青筋。及产后败血流于经络。皆蓄血致病。但证有虚中挟实。治有补中寓泻。从少从多之活法。贵乎临病处裁。大抵血气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此轩岐密旨。但世之名于医者。一见血证。每以寒凉济阴为务。其始非不应手。而取效于一时。屡发屡折。而既病之虚阳愈衰。必致呕逆喘乏。夺食泄泻。尚以为药力未逮。猛进苦寒。在阴不济阳而上溢者尚为戈戟。况阳不统阴而亡脱者。尤为砒鸩。盖因阳药性暴。稍有不顺。下咽立见其害。不若阴柔之性。至死不知其误。而免旁人讥谤也。噫。医之弊。仅为知己道。难为世俗言也。

相关参考

诸见血门怎么用?《医学纲目》 诸见血门

□〔垣〕衄血出于肺,以犀角、升麻、栀子、黄芩、芍药、生地、紫参、丹参、阿胶之类主之。咯唾血者出于肾,以天门、麦门、贝母、知母、桔梗、百部、黄柏、远志、熟地黄之类主之。如有寒者,干姜、肉桂之类主之。痰涎

诸血证怎么用?《重订灵兰要览》 诸血证

撄宁生《卮言》云∶古人言诸见血非寒证,皆以血为热迫,遂至妄行,然皆复有所挟也。或挟风,或挟湿,或挟气。又有因药石而发者,其本皆热,上中下治各有所宜,在上则栀子、黄芩、黄连、芍药、犀角、蒲黄,而济以牡丹

《卫生宝鉴》 结阴便血治验

真定总管史侯男十哥.年四十有二.肢体本瘦.弱.于至元辛巳.因收秋租.佃人致酒.味酸不欲饮.勉饮三两杯.少时腹痛.次传泄泻无度.日十余行.越十日.便后见血.红紫之类.肠鸣腹痛.求医治之.曰诸见血皆以为热

《卫生宝鉴》 结阴便血治验

真定总管史侯男十哥.年四十有二.肢体本瘦.弱.于至元辛巳.因收秋租.佃人致酒.味酸不欲饮.勉饮三两杯.少时腹痛.次传泄泻无度.日十余行.越十日.便后见血.红紫之类.肠鸣腹痛.求医治之.曰诸见血皆以为热

瘀血痛怎么用?《明医指掌》 瘀血痛

平昔喜食热物,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脉沉而芤涩。在上者,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丹皮、枳壳、玄胡索。(方见血证。)轻者,韭汁、桔梗开之。重者,桃仁承气汤下之。(方见血证。)

《医方考》 痘证五六日间方药考

犀角(生者)牡丹皮白芍药生地黄(等分)诸见血、失血、血热者,此方主之。心主血,生地黄所以凉心血。肝纳血,白芍药所以和肝血。火能载血,牡丹皮所以去血中之

《医方考》 痘证五六日间方药考

犀角(生者)牡丹皮白芍药生地黄(等分)诸见血、失血、血热者,此方主之。心主血,生地黄所以凉心血。肝纳血,白芍药所以和肝血。火能载血,牡丹皮所以去血中之

衄血怎么用?《明医指掌》 衄血

衄血,鼻中出血也。夫气血调和,则循环经络。若劳伤元气,阴虚火动,气逆于肺,则血随鼻而衄也,犀角地黄汤主之。经云∶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胜也。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b]犀角地黄汤[/

散略怎么用?《张氏医通》 散略

(盖麻黄为太阳之本药至必不可移易哉一节石顽润色)散方之制。散表证也。观仲景太阳证用麻黄汤。阳明证用葛根汤。少阳证用小柴胡汤。此散表之准绳也。后世宗之。而复不能用之。在不得其意耳。盖麻黄为太阳之本药。阳

惊悸怎么用?《明医指掌》 惊悸

血虚惊悸者,四物汤加贝母、橘红、黄连、山栀,(方见血证。)安神丸。气血两虚者,益荣汤、(方俱见女科。)天王补心丹。[b]天王补心丹[/b]人参(四两)玄参(二两)杜仲(炒,去丝,四两)天门冬(三两)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