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阴纲目》 论带下痰实宜吐下

Posted 《济阴纲目》

篇首语:知识是抵御一切灾祸的盾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济阴纲目》 论带下痰实宜吐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济阴纲目》 论带下痰实宜吐下

[b]子和[/b]云∶一妇人病带下,连绵不绝,白物或来,已三载矣,命予脉之。诊其两手脉俱滑大而有力,得六七至,常上热口干,眩晕,时呕酢水,予知其实有寒痰在胸中,以瓜蒂散吐出冷痰二三升,皆酢水也,间如黄涎,状如烂胶。次以浆粥养其胃气,又次用导水禹功,以泻其下,然后以淡剂渗泄之药,利其水道,不数日而愈。(脉证俱属实热,而曰寒痰者,盖为败浊之液,既聚成痰,则与本气不相和,故痰积之久,自成冷物。曰寒痰者,因病患自觉其冷而言,然亦有热者,不可不明,如酢水酸水也,岂属寒耶)
息城李左衙之妻,病白带,如水窈漏中绵绵不绝,臭秽之气不可近,面黄食减,已三年矣。诸医皆云积冷,阳起石、硫黄、姜、附之药,重重燥补,污水转多。戴人断之曰∶此带浊水,本热乘太阳经,其寒水不禁固,故如此也。夫水自高而趋下,宜先绝其上源(肾主秘藏,热乘之,则坚凝之性失矣!故不能秘藏而带下,绝其上源之法,妙甚),乃涌痰二三升,次日下污水斗余,行三遍,汗出周身,至明旦,病患云∶污已不下矣。次用寒凉之剂,服及半载,产一男。
[b]丹溪[/b]云∶带与漏俱是胃中痰积流下,渗入膀胱(积痰恐不能渗入膀胱,若言湿热则可),无人知此,只宜升提,甚者上必用吐,以提其气,下用二陈汤加白术苍术,仍用丸子。肥人有带,多是湿痰,用海石、半夏、南星、炒柏、青黛、苍术、川芎(方中并无升提法,惟川芎一味为血分升气之药)。瘦人带病少,如有多是热,用炒柏、蛤粉、滑石、川芎、青黛、樗皮。(丹溪治带,与白浊同,是男女之湿热一也)
罗先生法∶或十枣汤,或神佑丸,或玉烛散,皆可用之。虚者不可峻攻,实者可行。

相关参考

《济阴纲目》 论带下由劳伤冲任

[b]严氏[/b]曰∶巢氏《病源》论妇人有三十六疾者,七、八瘕、九痛、十二带下也(凡巢氏所论,不可稽者什九,即此言,亦无延医之法,何可凭也)。而带下不显其证,今人唯知赤白二带耳,此由劳伤冲任,风冷据于

《济阴纲目》 论带下虚寒宜温补

[b]李氏[/b]曰∶带下有虚寒带腥臭者,因小水淋沥不已(淋漓不已属虚寒,然亦有虚热者),或崩中暴下,或产后去血过多,以致阴亏阳竭,荣气不升,经脉凝涩,卫气下陷,精气累滞于下焦,蕴积而成。白滑如涕,下

《济阴纲目》 论带下湿热药用正治从治之异

[b]方氏[/b]曰∶妇人赤白带下,多是怒气伤肝。夫肝属木,脾属土,肝邪乘脾,木气克土,则脾受伤而有湿(木郁不伸,便以生湿),湿而生热,热则流通,所以滑浊之物,渗入膀胱,从小便而出也(阑门既能泌别清浊

《济阴纲目》 论带下五色因风邪入于胞门

[b]良方[/b]云∶妇人带下,其名有五,因经行产后,风邪入胞门,传于脏腑而致之。若伤足厥阴肝经,色如青泥;伤手少阴心经,色如红津;伤手太阴肺经,形如白涕;伤足太阴脾经,黄如烂瓜;伤足少阴肾经,黑如血

《济阴纲目》 论带久枯涸宜润补

[b]准绳[/b]云∶带下久而枯涸者濡之。凡大补气血,皆所以濡之。(血生于气,故有可兼四君者。)如以四物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空心米饮下三四十丸,以疗年高妇人白带,良验,皆润剂也。

《济阴纲目》 论带下属湿热冤结不散

[b]保命集[/b]云∶赤者热入小肠,白者热入大肠,原其本,皆湿热结于脉,故津液涌溢,是谓赤白带下。本不病结,缘五经脉虚,结热屈滞于带,故女子脐下痛,阴中绵绵而下也。经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

《济阴纲目》 论带久不止当补卫浓脾

[b]李氏[/b]曰∶凡崩中下带,或用升提,如升阳调经汤;或用收涩,如伏龙肝散、白芷散。然暂止而终不止者,盖卫司开阖,而为荣血之主,脾胃为血海水液之会,卫气与胃气俱虚,则血液无所约制(格理之言),是以

《济阴纲目》 论痰积用吐下

[b]子和[/b]云∶戴人过谯,遇一卒,说出妻事,戴人问其故。答曰∶吾妇为室女时,心下有冷积如覆杯,按之如水声,以热手熨之如冰,娶来已十五年矣,恐断我嗣,是故弃之。戴人曰∶公勿黜也,如用我药,病可除,

《济阴纲目》 论室女带下

[b]产宝[/b]云∶未出女子有三病,何也?答曰∶女子一病者,经水初下,阴中热,或当风卧,或扇风;二病者,太冲脉盛,气盛则内热,以冷水洗之;三病者,或见带下惊怖者。若三者,一有所受,后必有带下之证也。

《济阴纲目》 治虚损带下

[b]卫生汤[/b]治带下不止,脉微弱腹痛。(以下皆以正气为本,此亦建中法)黄(三两)当归白芍药(炒,各二两)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半两,水煎,空心服。一方下苦楝丸三十粒(以腹痛,故兼苦楝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