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汇编》 脏腑联系分合详说

Posted 《经络汇编》

篇首语:困难是人的教科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经络汇编》 脏腑联系分合详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经络汇编》 脏腑联系分合详说

人生而百骸俱备,九窍(耳目口鼻阳七窍,前后阴二窍)皆灵,惟口之一窍,乃饮食之所从入,气息呼吸之道路,门户之首称也。如口之上下口唇,名为飞门,言其动运开张,如物之飞摇也。上下牙齿,名为户门,言其能司出入,如户之启闭也。虽属足阳明经,其本又从肾生,肾主骨,故曰牙齿者骨之余。牙齿以内,则舌居焉。舌乃心之苗,其本又兼脾肾二经,舌上隐窍曰廉泉,舌动而津液涌出,穴在结喉下。又有云∶舌根下近牙处一小穴,名玉池穴,下通肾经,舌动而清水出,即肾水上潮,仙家谓之赤龙搅海。上 之后,如小舌而下垂者,曰悬雍,乃发声之机也。悬雍之下,舌之后,有咽、喉二窍,同出一脘,异涂施化,二道并行,各不相犯。喉在前,主出纳,名吸门;其管坚空,其硬若骨,连接肺本,为气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肺之窍,以激诸脉之行,此气管也。咽在后,主吞咽,名咽门;其管柔空,其软若皮,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水食同下,并归胃中,此食管也。吸门、咽门之间,又有会厌,其形非肉非骨,由似肉似骨,如钱之大,覆于吸门之上,为声音之关,薄则易于启发,音出快而利便,浓则启发迟,音出慢而声重。吸门气出,则会厌开张,若饮食自口入咽,必由吸门而过,会厌即垂,紧盖吸门,饮食由会厌之上而入咽门,毫不犯喉,言语呼吸,则会厌开张。若当食之时,偶有言语,会厌因之而开张,覆盖不严,则饮食乘气逆入喉门而呛矣。
气管九节,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广二寸,内有十二小孔,孔不外透,乃气息之路,谓之十二重楼,仙家谓之十二等级。下联肺本,以肺乃相传之官,又为华盖,居诸脏之上,以覆盖诸脏,统一身之气,六叶两耳,中有二十四空,虚如蜂窠,下无透窍,故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无有穷也。主藏魄,重三斤三两,附着于脊之第三椎。肺之下而心系焉。心乃君主之官,形如未放莲花,中有七孔三毛。又有云∶其象尖长扁圆,其色黑赤黄,其中窍数,多寡各异,迥不相同,上通于舌,下无透窍,统一身之血。主藏神,重十二两,藏精汁三合,附着于脊之第五椎。
外有脂膜包裹,赤黄色为心包络,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联,共成一片,周回斜着于脊胁,俗名谓之罗膈。遮隔肠胃浊气,使不得上薰心肺。所谓膻中也,膻在两乳之间,为气之海,清气所居之地,主呼吸而条贯百脉者。
包络罗膈,与诸赃腑所联之脂膜,俱系于脊之上下。而包络罗膈,则系于脊之第七节,诸脏系皆于此而通于心,而心亦于是而通诸脏。《经》云∶七节之傍,中有小心(傍,非傍侧之傍,脊有左右两傍,而小心居于其前),乃神灵之官也,禁不可刺。心有四系∶一系上通于肺,肺受清气,下乃灌注,以朝百脉。一系循脊,从左透膈而通于肝。肝乃将军之官,如木甲折之象,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亦有系上络心肺,为血之海,上通于目,下亦无透窍。主藏魂,重四斤四两,附着于脊之第九椎。胆即系于肝之短叶。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重三两三铢,藏汁三合,一名谓之青肠。一系循脊,近右透膈而通于脾。脾在肝下,乃仓廪之官,与胃同膜而附其上。其色如鸟脾赤紫,其形如刀镰。闻声则动,动则磨胃,食乃消化。主藏意与智,重三斤三两,长五寸,广三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而藏荣,附着于脊之第十椎。一系入肺两大叶间,由肺叶而下,曲折后向,并连脊膂细络,贯脊髓,透膈而通于肾。肾在脾下,肾乃作强之官,形如豇豆,色紫黑,有二枚相并,而附着于脊之十四椎,两傍各一寸五分,右为阳水,左为阴水,相对有横管一条相通,中间有一穴,是命门,乃相火也。经云∶两个一般无两样,中间一点是真明,正此之谓也。主藏精与志,外有黄脂包裹,内裹淡白,各有带二条,上条系于心,下条过屏翳穴后,趋脊骨下,有大骨在脊之端,如半手许,中有两窍,是肾经带脉过处,上行夹脊,至脑中,是谓髓海。五脏之真,惟肾为根,上下有窍,谷味之液,化为气血,气血壮盛,化生精脉,精脉满足,人乃久生。盖五脏皆有精,而肾乃其聚处,所以谓肾乃精之舍。若肾精绝,则五脏之气血无余,岂能久生乎?所以人当调和饮食,以养后天之气血;保摄精脉,以养先天之元气。此喉之一窍,脏相联系者如此。食管自咽门至胃,长一尺六寸,透膈而通于胃。胃之上口,即食管下口,名为贲门,言其如物之奔而不返也。胃乃仓禀之官,水谷之海,号曰太仓,又谓之黄肠。重三斤十二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广一尺五寸,径五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为受纳之府,腐化水谷。胃之下口,即小肠上口,名为幽门,言其幽暗隐秘之处,水谷由此而入小肠。小肠乃承受之官,化物出焉。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盘十六曲,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之大半,又谓之赤肠。小肠下口,即大肠上口,名为阑门,言其阑约水谷,从此泌别清浊。其清之如水者,渗入膀胱而为溺。膀胱与小肠,以脂膜相联,有下口,无上口,承受阑门之清而为溺者,亦藉此脂膜以相通也。为其内空,善受湿气,湿气入始化而为溺,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三合。又谓之黑肠,其浊之滓秽者,传入大肠。大肠乃传导之官,变化出焉,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右回叠积,盘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又名回肠。大肠下口,即直肠上口,名为魄门。直肠下口,名为肛门,滓秽之物,从此出焉。此咽之一窍,腑相联系者如此(胆在肝中,无窍通腑;三焦无形,借形为形,所以不曾续于腑之联系中。详说在各脏腑图论内)。脏腑有相合者、有不相合者,有大相悬绝者。脏与脏相合者,心肺也;赃与脏相悬绝者,肺肾也;脏与腑相合者,肝胆也、脾胃也。腑与腑相合者,胃与小肠,小肠与大肠也。膀胱虽附于小肠,非有孔道贯通者,是脂膜与小肠相联而淡渗耳。项中有二窍,前则喉,后则咽,玉茎亦有二窍,上则溺管,下则精管。妇人牝漏之内,亦有二窍,其溺孔在上,小便从此而生,或病淋浊,亦从此出;其行经旋精,或崩漏遗泄,皆从下管而出。妇人下管,又名庭孔、血室、子宫。知此,则知淋浊、遗泄、崩带,不一源矣。五脏六腑,俱相联系,而着于脊,又不可不知。
耳者肾之窍,眼者肝之窍,口者脾之窍,舌者心之窍,鼻者肺之窍。肾主骨,牙者骨之余。肝主筋,指甲筋之余。
脾主肌肉,凡肉之尽处皆属脾(如上下眼皮、上下唇皮、耳垂,并周遭之边,指甲周遭之边之类是也)。心主血,发者血之余。肺主皮毛,遍身毛孔皆其余。
以上言脏腑联系贯串之形、以下言脏腑气血流行之脉,详说见各脏腑图论中。

相关参考

《中医词典》z~其他 《经络汇编》

针灸学著作。二册。不分卷。明·翟良撰。刊于1628年。本书联系脏腑的属性、生理特点对十四经脉的循行、属络、经穴部位和主病等予以论述。并附脏腑经脉图及歌诀、手足经起止图、内景图和奇经八脉论等。现有清刻本

《中医眼科学》 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眼为人体视觉器官,是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经络与脏腑和其他组织器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有机的整体。如果脏腑、经络功能失调,以及气血、津液失常,均可反映于眼部,甚至引起眼病。反之,眼部疾病

《中医词典》t~w 《体仁汇编》

医学丛书。五卷。明·彭用光编。刊于1549年。卷一-二太素运气脉诀;卷三叔和脉诀;卷四十二经络脏腑病情药性;卷五试效要方并论。其中试效要方所选方剂,系彭氏自用有效者。现存六种明刻本。

《中医刺灸》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b]1.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生理相关的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五阅五使》说:“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病机

经络病机是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经络系统而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联系功能、气血运行及信息传导的异常。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当人体感受外邪或由于其他原因而导致气血失调时,经络及其所络属的脏腑

原始怎么用?《经络汇编》 原始

万物生于造化之中,必赖元气累积,渐次而成形。儿在母腹之中,亦赖气血滋长,渐次而成体。人物之生,皆有所本云,何也?太极乃一气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备而万物生矣。当两仪未判之先,总一

《经络汇编》 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共四十穴)

[i]手阳明大肠经图(图缺)[/i]【大肠腑之图】[i]大肠腑之图(图缺)[/i]回肠者,以其回叠也;广肠即回肠之更大者,直肠,又广肠之末节也,下连肛门,是为谷道、后阴,一名魄门,总皆大肠也。广肠长二

《经络汇编》 足太阴脾经(左右共四十二穴)

[i]足太阴脾经图(图缺)[/i]【脾脏之图】[i]脾脏之图(图缺)[/i]遗篇《刺法论》曰∶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滑氏曰∶掩乎太仓。华元化曰∶脾主消磨五谷,养于四旁。中梓曰∶脾胃属土,俱从田字,胃

《经络汇编》 手少阴心经(左右共十八穴)

[i]手少阴心经图(图缺)[/i]【心脏之图】[i]心脏之图(图缺)[/i]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其中有窍,多寡不同,以导引天真之气。下无透窍,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是为心包络,

经络怎么用?《中医名词词典》 经络

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凡直行干线都称经脉,而由经脉分出来的网络身体的各部分的支脉叫做络脉,经络是运行全身血、联系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通周经络系统的连系,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