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济柱 辨证治疗急性胰腺炎81例疗效观察

Posted 史济柱

篇首语:追光的人,终会万丈光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史济柱 辨证治疗急性胰腺炎81例疗效观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史济柱 辨证治疗急性胰腺炎81例疗效观察

2、钱伯文 以辨证施治配合“消瘤净“治疗61例肠道癌肿的疗效观察

史济柱 辨证治疗急性胰腺炎81例疗效观察

摘要:[b]诊断依据[/b]
一、症状 突然发作的脘腹痛,阵发性加剧,恶心呕吐,发热,并有暴饮暴食史等,体征:上腹部剑突下正中或偏左有压痛及肌卫。
二、血、尿淀粉酶 尿淀粉酶或血淀粉酶512单位以上。
[b]辨证分型治疗[/b]
一、气滞夹积 治以理气清热,通里化积:老苏梗、炒枳壳、黄芩、姜半夏、白芍、生大黄(各)9g 大腹皮10g 软柴胡、制川朴(各)6g 元明粉5g。
二、肝胃实热 治以疏肝清热,通里攻下:老苏梗、软柴胡、黄芩、胡黄连、白芍、姜半夏、元明粉(各)9g 姜竹茹10g 枳实、生大黄(各)15g 川厚朴6g。
三、肝胆湿热 治以清泄肝胆湿热,荡涤肠胃积滞:老苏梗、黄芩、生栀子、炒枳实、胡黄连、白芍各9g 绵茵陈30g 姜半夏、生大黄(各)10g 软柴胡6g 元明粉5g。
四、气滞血瘀 治以疏泄活血、化瘀攻下。老苏梗、黄芩、赤芍、桃仁泥、五灵脂、红花、姜半夏(各)9g 生大黄、炒枳实(各)15g 软柴胡6g。
五、结胸坏死 治以泻热通结,软坚逐水:生大黄、红藤、生米仁(各)30g 败酱草15g 元明粉10g 甘遂3g 生黄连6g。
[b]临床资料[/b]
本组81例,男性23例,女性58例,年龄自16~88岁,均有上腹较剧疼痛,呕吐泛恶,多数患者有发热,少数患者有黄疸等症状,尿淀粉酶500单位以上者23人,1024单位58人。
[b]疗效分析[/b]
本组病例全部治愈。腹痛缓解天数为1~11天,平均3.7天;热退在0.5~12天之间,平均为3.5天;尿淀粉酶恢复正常为1~11天,平均3.7天。
[b]讨论[/b]
一、现代医学治疗急性胰腺炎,采用禁食胃肠减压、抗菌素、抑制胰酶活化药及镇静解痉药物等,在祖国医学“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我们采取了以通利攻下为主的治疗方法,既减少了病人的痛苦,也提高了疗效,特别是对于出血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以中为主,大大减低了死亡率。
二、胰腺既不属于五脏,也不属于六腑或奇恒之腑,但其功能类似于腑,所以当以腑证论治,腑以通降为顺,不通则痛。故大致为大柴胡汤的适应证。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关键在泻,泻下之后,腹痛止可缓解,退热止呕,疗效明显。而方药中生大黄、元明粉实为起主要作用的药物。
三、针刺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快速进针得气后电麻仪留针1小时,每日1~3次;针刺舌下金津、玉液放血,更有立止剧痛的良效。

钱伯文 以辨证施治配合“消瘤净“治疗61例肠道癌肿的疗效观察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7):6~9
摘要:以辨证施治配合自制抗瘤中药复方“消瘤净”治疗61例肠道癌肿,疗效观察如下。
治疗方法
一、辨证施治:
1。热毒壅滞:大便次数增多,便时常常有脓血和粘液,腹部胀痛,胃纳不佳,苔黄腻,脉细弦或细数。治以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用黄连解毒汤、四妙丸、当归龙荟丸、槐花散、少腹逐瘀汤等加减。
2.脾虚湿聚:胸闷不舒,胃纳不佳,腹部胀满作痛,大便粘液,时伴脓血,臭秽异常,苔腻或白腻,脉细涩或细濡。治以健运化湿,消肿解毒。用胃苓汤、藿朴夏苓汤、桂枝桃仁汤、木香通气散、消痈汤等加减。
二、“消瘤净”治疗:
1。组成:三七、天龙、桂枝、地龙等。2。制备:由上海中医学院制药厂加工。片剂,每片含生药1。5g100片瓶装。3。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2~3片饭后服用。
三、疗程:全部病例均以辨证施治配合消瘤净连续治疗6个月以上。全部病例在治疗期间均未应用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
疗效
一、生存期
观察结果:生存10年以上者1例,生存7年以上者2例,生存3年以上者9例,生存2年以上者18例,生存1年以上者27例,生存6个月以上者40例。
二、生存率:按直接法计算,3年生存率为30%(9/30),2年生存率为42。9%(18/42),1年生存率为58%(29/50)。
体会:
一、“消瘤净”的配伍原则:
肠道恶性肿瘤属于祖国医学的“脏毒便血”“肠覃”“症瘕”“锁肛痔”等范围。认为本病由忧思郁怒、饮食不节、久痢久泻、脾失健运、气机不畅、毒邪侵入等,致湿热蕴结,下注大肠,滞留积聚,凝结成积。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临床证实,“消瘤净”配合辨证施治进行治疗,比单纯应用中成药或单纯应用辨证施治的效果为佳。
肠道恶性肿瘤在早、中期,一般采用手术配合放化疗、中医药等方法治疗。但对于晚期恶性肠道肿瘤,或手术后复发,或虽经手术,但已有转移者,中医药治疗将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消瘤净”的功效主治符合肠道等部位的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本文61例肠道恶性肿瘤,未手术或虽经手术但已有转移或复发者共45例,占73。8%,用直接法计算,治疗结果:3年生存率为30%,2年生存率为42。9%,1年生存率为58%。可见消瘤净配合辨证施治治疗肠道恶性肿瘤有一定效果,值得今后进一步进行临床与实验的抗肿瘤研究。
二、通下法的运用:
中医认为:六腑“以通为用”,“泻而不藏”。肠道恶性肿瘤生于腑中,有碍腑道的通畅,阻滞气血水湿的运用,而出现腹泻便下脓血,或便秘、腹痛等症状。因此,消除肠道肿块,通下腑中污浊、脏毒、瘀血等病理产物较为重要。通过各种通下法,以达到通腑祛邪的目的。邪去腑通,肠道的功能才能有恢复的可能。常用的通下法有清下、温下、润下、下瘀四法。清下,即清热攻下,适用于热毒结聚于肠中之证,常用大黄、芒硝等药;温下,即温脾攻下,适用于寒湿结于腑中,便于脓冻之证,常伍用炮姜、木香等药;润下,即润燥通下,适用于肠中津少,或血亏,或气阴两亏而便闭者,常用生地、当归、火麻仁等药下瘀,即攻逐下瘀,适用于腹中疼痛固定不移,大便变细等症,常用乳香、没药、当归、丹参、赤芍、莪术等药。
三、升提法的运用:
肠道不单单属于中医的腑“肠”,而且有部分功能属中医的脏“脾”。脾的特点之一是主升清气,主运化。恶性肠道肿瘤患者都有程度不同的正气虚弱表现,主要是脾虚,且以脾虚清气不升为多见,尤其是直肠癌、乙状结肠癌患者。所以,健脾益气必须注意升提清气,如配伍黄芪、柴胡等药。
四、注意升提与通下的有机结合:
由于肠道既属中医的“腑”,又属中医的“脾”,因此在生理上就有升降相因的问题。腑气宜通,宜降,泻而不藏;脾气宜守、宜升,藏而不泻:治疗时必须注意调整阴阳,升降适宜,把升提法与通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地说必须注意:①“升”时不妨碍“通”,“通”时不妨碍“升”;②邪盛、毒壅时,以通下为主,正气虚弱、脾虚气陷时,以升提为主;③“通”、“升”亦可并用。这看来矛盾,实际上在某种情况下,符合病因、病机,各有所用,并不矛盾,如黄芪汤加柴胡、升麻治气虚下陷、肛门坠胀、便秘者即是一例,但须注意两者的有机结合。

相关参考

史济柱 中医内外结合治疗各种原因瘘管72例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本文所称瘘管包括现代医学所指各种原因所致的瘘管与窦道不愈合。我们应用内外结合治疗各种原因形成的瘘管7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b]一、临床资料[/b]1.材料说明:本组72例瘘管患者均治疗三个月以

史济柱 中医内外结合治疗各种原因瘘管72例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本文所称瘘管包括现代医学所指各种原因所致的瘘管与窦道不愈合。我们应用内外结合治疗各种原因形成的瘘管7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b]一、临床资料[/b]1.材料说明:本组72例瘘管患者均治疗三个月以

钱伯文 以辨证施治配合“消瘤净“治疗61例肠道癌肿的疗效观察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7):6~9摘要:以辨证施治配合自制抗瘤中药复方“消瘤净”治疗61例肠道癌肿,疗效观察如下。治疗方法一、辨证施治:1。热毒壅滞:大便次数增多,便时常常有脓血和粘液,腹部

钱伯文 辨证论治213例颅脑肿瘤的疗效观察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9)6-8摘要:我们从60年代即开始用中医中药治疗脑瘤,取得了比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就连续用中医中药治疗6个月以上的213例肿瘤病例,进行初步总结。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

史济柱 史济柱治疗骨与关节结核的经验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1996年3期103~104页摘要:骨与关节结核,属中医“骨痨”范畴。[b]1辨证求因明辨虚实[/b]骨痨属“阴疽”,好发骨与关节,多损伤筋骨,酿成脓疡(流痰),形成瘘管,经久难愈,

史济柱 史济柱治脊髓空洞症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年8期18~19页摘要:脊髓空洞症以运动、感觉、营养三大障碍为主,并呈进行性发展。脊髓空洞症的中医治疗首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识其机要,方能效如桴鼓。治疗可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

史济柱 史济柱治脊髓空洞症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年8期18~19页摘要:脊髓空洞症以运动、感觉、营养三大障碍为主,并呈进行性发展。脊髓空洞症的中医治疗首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识其机要,方能效如桴鼓。治疗可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

黄吉赓 支气管哮喘30例疗效观察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年6期14~15页摘要:[b]1、临床资料[/b]其中男16例,女14例,病程2~18年,平均8年,辨证分型为痰热壅肺24例,寒痰伏肺6例。[b]2、治疗方法[/b]抗敏定

彭培初 清胰利胆法治疗急性胆原性胰腺炎

摘要:[b]一、临床资料[/b]56例观察对象均为患有胆囊炎、胆石症史。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简称治疗组)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西药组(简称对照组)26例,其中男8例,女18例;两组症状,体

史济柱 五脏痹的认识

摘要:《内经》“痹论”对后世关于痹症的辨证治疗,不但在上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在临床诊治中有的已列为准则。关于五痹和五脏痹的细致分类及与三痹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有一定的体会。一、五痹是根据人体受邪部位皮、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