磴口县的历史沿革

Posted 苏木

篇首语: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磴口县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磴口县的历史沿革

汉代曾置临戎、三封、窳浑3个县。后植被破坏,黄沙吞噬,成了北方少数民族游牧地。

清代为蒙古族阿拉善王爷的莱食地,俗称王爷地。

1929年置县。

1960年改设巴彦高勒市。

1964年撤市复设蹬口县。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曾为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所在地。

建制与县名

磴口县建制始于1926(民国十五年)。

1926年,冯玉祥国民革命军在五原誓师挺进西北,路经王爷地(当时磴口地区归阿拉善王爷管辖)时,看到沿黄河一带农牧发达、人口稠密,特别是到了当时的水陆码头磴口(今阿拉善左旗巴音木仁苏木)后,看到街井有序,商旅云集,盐业税收丰厚,遂决定在磴口设县,管辖上至乌海西下到四坝沿河一线,并将设县治理意图拟文上报当时武汉国民政府,委任了临时县长,于此磴口县正式建制。国民政府正式行文批复是1929年。

从1926年设县治到1931年,磴口地区虽有县治之名没有县治之实,地方控制权仍在阿拉善王爷手中。磴口县国民党县政府只有几个人,另设一个税局,人员不多,政府通过收一部分商贸税维持几十个人的薪俸。

1932年以后,即马鸿逵入主宁夏,为加强其统治,以利搜刮民脂民膏,才正式任命了县长,设置了村乡保甲机构。

1949年10月23日继绥远9.19起义后,宁夏宣布和平解放。国民党磴口县政府一班官吏觉大势已去,纷纷逃亡,有一些试图隐蔽得以东山再起,有的解甲归田,只留下几个人看门护院,结果土匪乘机劫掠,洗劫后放火烧毁县政府,所有财产档案化为灰烬,无一幸免。宁夏宣布和平解放的同时,中国共产党磴口县委在银川组建,经过暂短培训休整后,以县委书记杨力生,县长李尔直为首的县委一班人分批赴磴口接管磴口县工作。先期到达的人把磴口实际情况反映到县委后,经请示宁夏省委,决定将磴口县委设在三盛公(今巴彦高勒旧城区),磴口县于此而沿用下来。

地区历史归属

有文字记载的归属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春秋末战国初,赵国“胡服骑射”迅速强大,不断北扩边境,长城修到高阙塞,磴口地区为赵属地。秦灭六国,北击匈奴,夺取了整个河套地区,置九原郡,磴口隶属九原郡。秦末战争直到汉武帝数百年间,磴口复为匈奴牧地。汉武帝时代,西汉国力强盛,兴兵大规模征讨匈奴,到公元二世纪初基本控制了包括河套在内的大片领土,并在河套沿河设县34个。今境内有古城遗址三处,据历史学家考证为西汉三封县古城(120年置),临戎县(124年置)和窳浑县古城(127年置)。临戎古城曾为朔方郡治所,窳浑曾为西部都治所。汉末到隋先后隶属于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北魏。隋初到唐隶属于九原郡。宋、辽、金、夏时为西夏属地。元灭西夏,磴口地区属宁夏。清初,地属阿拉善额鲁特旗管辖。

民国十五年(1926年)磴口设立县制隶属宁夏省。

1954年随蒙古自治州划入甘肃省,1956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属巴彦淖尔盟,2003年隶属巴彦淖尔市。

2000年,磴口县辖4个镇、4个乡、3个苏木。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17561人,其中各乡镇苏木人口(人): 巴彦高勒镇 44124、补隆淖镇 4557、协成镇 4605、隆盛合镇 7935、粮台乡 8348、坝楞乡 3044、渡口乡 11268、公地乡 4679、沙金套海苏木 2830、哈腾套海苏木 3662、小官井苏木 3321、乌兰布和农场虚拟乡 4133、巴彦套海农场虚拟乡 2345、哈腾套海农场虚拟乡 4437、包尔盖农场虚拟乡 3605、纳林套海农场虚拟乡 2893、沙漠林业实验中心虚拟乡 1775。

相关参考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历史沿革

磴口县名称来历“磴口”名称源于旧磴口(今阿拉善盟阿左旗巴音木仁苏木驻地)。“磴”,石之阶。黄河流至磴口处为南北向,磴口在黄河西岸,由于该岸河槽基层坚硬,河水不易冲淘,而上层覆盖着松散的沙壤土,易冲淘,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历史沿革

磴口县名称来历“磴口”名称源于旧磴口(今阿拉善盟阿左旗巴音木仁苏木驻地)。“磴”,石之阶。黄河流至磴口处为南北向,磴口在黄河西岸,由于该岸河槽基层坚硬,河水不易冲淘,而上层覆盖着松散的沙壤土,易冲淘,

交口县双池镇的历史沿革

汉武帝时置蒲子县,晋永嘉元年(307)刘渊都此,故治在今交口县石口乡蒲子村。晋永嘉三年(309)于蒲子里置大昌郡,故治在今交口县石口乡蒲依村。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置东岭县,太和二十一年(497)

交口县双池镇的历史沿革

汉武帝时置蒲子县,晋永嘉元年(307)刘渊都此,故治在今交口县石口乡蒲子村。晋永嘉三年(309)于蒲子里置大昌郡,故治在今交口县石口乡蒲依村。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置东岭县,太和二十一年(497)

山西交口县的历史沿革

春秋为晋属蒲地,晋文公重耳曾封于蒲,即在交口县境内。汉武帝元朔四年,依蒲地设立蒲子县,属河东郡。魏改属平阳郡。晋永嘉元年,刘渊迁都蒲子城,建立政权。国号为“汉”。永嘉三年,依蒲子城设大昌郡,不久废县。

山西交口县的历史沿革

春秋为晋属蒲地,晋文公重耳曾封于蒲,即在交口县境内。汉武帝元朔四年,依蒲地设立蒲子县,属河东郡。魏改属平阳郡。晋永嘉元年,刘渊迁都蒲子城,建立政权。国号为“汉”。永嘉三年,依蒲子城设大昌郡,不久废县。

林口县的历史沿革

民初,因此地处于森林茂密的老爷岭与张广才岭相接的峡口,故有“森林之口”之称,并形成林子口小屯。1936年伪满修筑图佳线铁路于此设火车站,取名“林口站”,始有“林口”之称。修建林密线铁路后,林口成为重要

林口县的历史沿革

民初,因此地处于森林茂密的老爷岭与张广才岭相接的峡口,故有“森林之口”之称,并形成林子口小屯。1936年伪满修筑图佳线铁路于此设火车站,取名“林口站”,始有“林口”之称。修建林密线铁路后,林口成为重要

林口县青山镇的历史沿革

清代,亚河地区辖于依兰府,1911年(清宣统三年)前已有额和沁(今亚东村)、穷棒子沟(今虎山)、二龙山等村屯。民国时期,1918年勃利县建立,亚河地区辖于勃利县西镇,今镇政府一带分为雅柯琴上屯(今亚东

林口县青山镇的历史沿革

清代,亚河地区辖于依兰府,1911年(清宣统三年)前已有额和沁(今亚东村)、穷棒子沟(今虎山)、二龙山等村屯。民国时期,1918年勃利县建立,亚河地区辖于勃利县西镇,今镇政府一带分为雅柯琴上屯(今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