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九龙岗镇的历史沿革

Posted 社区

篇首语: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九龙岗镇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九龙岗镇的历史沿革

1930年3月,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成立淮南煤矿局,局址设在九龙岗。次年,淮南煤矿局九龙岗东矿、西矿陆续投产。

1936年6月,田家庵至裕溪口的淮南铁路建成通车,随之成立的淮南铁路局局址也设在九龙岗。建国初期,九龙岗是淮南市的经济政治中心。

1949年1月18日大通获得解放时,在大通、九龙岗两地分别设立乡政府。同年11月改设为大通镇和九龙岗镇,隶属淮南矿区行政办事处。

1950年设九龙岗小区。

1950年9月至1953年5月改属淮南市人民政府所辖。

1953年5月至1955年3月,撤销大通、九龙岗两镇,成立大通、九龙岗两区人民政府,直属淮南市人民政府。

1955年4月1日撤销大通、九龙岗两个科级的区,合并成立县级市辖大通区。下辖大通、九龙岗两个建城区和新设立的夏郢乡。

1956年,中共淮南市委和淮南矿务局机关从九龙岗迁址洞山。

1957年6月,为便于城区的管理,在九龙岗设立了街道办事处。

1958年成立淮丰公社。

1960年改淮丰乡。

1992年2月,大通区将原下辖的三乡两镇、两个街道办事处撤销,改成三镇一街道,原淮丰乡和九龙岗街道办事处合并组建新的九龙岗镇。下辖8个行政村(王楼、魏嘴、方岗、曹店、九龙岗、夏农、陈巷、夏菜)和15个居委会,据当地政府官方网站资料显示,该镇当时总人口31027人,非农业人口15727人,占总人口的50.7%。耕地1325.2公顷,居民及工矿用地424.90公顷,交通用地367.90公顷,水域257.0公顷,未利用土地255.2公顷。

1997年,面积33.5平方千米,人口3.3万,辖15个居委会,夏菜、陈巷、夏农、曹店、方岗、魏咀、九龙岗、王楼8个行政村。

2003年15个居民委员会合并为4个社区:红旗、路南、九街、崇文改为红旗社区;淮舜、淮路、舜耕、站南改为淮舜社区;重华、新市街、医院、矿北改为重华社区;新建、建设、前进改为新建社区。

相关参考

安徽淮南市大通区的历史沿革

大通区在元代以前一直隶属寿州(或寿春县)。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置怀远县,区境隶属怀远县。元、明、清至解放前夕,属怀远县管辖。清宣统二年(1910年)萧县人段书云等来区境筹建煤矿,1911年

安徽淮南市大通区的历史沿革

大通区在元代以前一直隶属寿州(或寿春县)。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置怀远县,区境隶属怀远县。元、明、清至解放前夕,属怀远县管辖。清宣统二年(1910年)萧县人段书云等来区境筹建煤矿,1911年

安徽阜南黄岗镇的历史沿革

阜南县黄岗柳编生产历史悠久,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柳编之乡”,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其柳编技艺被国家认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据明正德《颍州志》记载,黄

安徽阜南黄岗镇的历史沿革

阜南县黄岗柳编生产历史悠久,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柳编之乡”,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其柳编技艺被国家认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据明正德《颍州志》记载,黄

寿州窑遗址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寿州窑遗址寿州窑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是中国古代南北朝至唐朝时期著名瓷窑之一。寿州窑创烧于南朝晚期,兴盛于隋唐时期,首创黄釉瓷器闻名于世。五代之时,寿州窑衰落,其后

寿州窑遗址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寿州窑遗址寿州窑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是中国古代南北朝至唐朝时期著名瓷窑之一。寿州窑创烧于南朝晚期,兴盛于隋唐时期,首创黄釉瓷器闻名于世。五代之时,寿州窑衰落,其后

安徽省淮南市毛集实验区的历史沿革

毛集,先秦时期,先后属扬州、州来。秦汉时期,属九江郡(沛郡)下蔡县。三国时期,属魏国淮南郡。晋代,属淮南郡。南北朝时,属北魏下蔡郡。隋朝,属淮南道下蔡县。唐代,属颖州下蔡县。北宋,属淮南西路寿州;南宋

安徽省淮南市毛集实验区的历史沿革

毛集,先秦时期,先后属扬州、州来。秦汉时期,属九江郡(沛郡)下蔡县。三国时期,属魏国淮南郡。晋代,属淮南郡。南北朝时,属北魏下蔡郡。隋朝,属淮南道下蔡县。唐代,属颖州下蔡县。北宋,属淮南西路寿州;南宋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的历史沿革

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灭六、蓼,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略州来,并占寿地;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蔡避楚求吴翼护,迁都州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的历史沿革

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灭六、蓼,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略州来,并占寿地;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蔡避楚求吴翼护,迁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