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的历史沿革
Posted 元年
篇首语: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的历史沿革
据考古发掘,在新石器时代,今柳枝镇元君庙、泉护村、杏林镇老官台等地,就已经出现氏族村落。
西周时,境内属于畿内,称为“郑”。西周初年,彤国分封在今县境内西南。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郑桓公)于郑地,即郑国。郑桓公居棫林(又称咸林),后迁至拾(棫林与拾在今县境东北)。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郑桓公徙其民于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周平王二年(前769年),郑国东迁。
春秋时的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因郑邑为郑国故都之故,秦国在此设郑县,这是华县设县之始。
战国时,郑县仍属秦国。
秦朝时,郑县属内史管辖,县治在今县境北。
西汉时,郑县属京兆尹,县治在今县境北。同时,今县境内还有两个县:一名沈阳县,县治在今县城东北十几里处;一名武城县,县治在今县城东十几里处。沈阳县和武城县属左冯翊管辖。
王莽始建国改武城县为桓城县、沈阳县为制昌县。
东汉初废武城、沈阳入郑县,郑县属京兆尹。
三国曹魏和西晋时,郑县都隶于雍州京兆郡。
十六国时期,郑县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等国。
南北朝的北魏太平真君元年(440年)于郑县设华山郡,上属泰州(治所在蒲坂县,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旧永济)。太和十一年(487年)郑县属华州(治所在今大荔县北)华山郡。孝昌二年(526年)北魏又在郑县设东雍州,郑县改隶东雍州华山郡,州、郡治所都在郑县。华山郡领郑县、华阴、敷西(治所在今华阴县夫水镇)、夏阳(治所在今韩城县西)、郃阳(今合阳)5县,郑县治所在今城区西。
西魏时,于废帝三年(554年)改东雍州为华州,华州领华山郡、白水郡,华山郡领郑县、敷西2县。
北周时郡治移今拾村,四年县治又移今郭村;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州废,属京兆郡。
隋朝时,于开皇三年(583年)废华山郡,大业三年(607年)废华州,郑县属京兆郡管辖,县治迁至今县西。义宁元年(617年)割京兆郡之郑县、华阴,复置华山郡。
唐朝时,于武德元年(618年)改华山郡为华州,割雍州渭南县来属,武德五年(622年)渭南复隶雍州。垂拱元年(685年)割同州下邽(今渭南市北部)来属,华州辖郑县、华阴(包括潼关)、下邽3县、州治在郑县。垂拱二年(686年)改华州为太州,神龙元年(705年)复华州旧名,天宝元年(742年)华州改为华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华州,上元二年(761年)再次更名为太州,宝应元年(762年)复华州旧称,乾宁四年(897年)华州升为兴德府,天祐三年(906年)又改为华州。郑县治所在今县城西,华州治所于永泰元年(765年)后在今县城。
五代时,华州辖郑县、华阴、下邽。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渭南改隶华州。
北宋时,郑县属永兴军路华州,华州州治仍设在郑县,下辖郑县、下邽、华阴、蒲城、渭南。
金朝时,郑县属京兆府路华州,华州所辖县与北宋同。
元朝时,省郑县入华州,郑县建制撤消,其境属华州直辖。华州上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治所在今西安市),下辖蒲城、华阴、渭南(包括下邽)3县,州治在今县城。至元十二年(1275年)复置郑县,后又废入华州。
明朝,华州隶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明初,辖华阴、蒲城、渭南,洪武七年(1374年)洛南来属。成化十三年(1477年)改洛南隶商州(治所在今商县),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改渭南直隶西安府。华州州治在今县城。
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前,华州属陕西省西安府。雍正三年后,华州升为直隶州,辖蒲城、华阴、潼关3县。乾隆元年(1736年)以后,华州不再领县,属同州府(治所在今大荔县)管辖。
中华民国时,民国二年(1913年)2月,改华州为华县,隶陕西省关中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关中道,直隶陕西省。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今大荔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于华县设立陕西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华县、华阴、潼关、渭南、临潼、蓝田。
1949年5月华县解放以后,属陕甘宁边区政府渭南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5月,隶陕西省渭南分区专员公署。
1956年10月,专员公署撤销,华县直隶陕西省。
1959年1月,华县与渭南、华阴、潼关合并,称渭南县,原华县分设华州、高塘、金堆三个人民公社。
1961年9月,恢复华县建制,属复设的渭南专员公署。
1968年,隶渭南地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属渭南地区行政公署。
1994年起属渭南市。
2015年10月,撤销华县,设立渭南市华州区,以原华县的行政区域为华州区的行政区域。
2016年1月22日,华州区正式挂牌成立。
相关参考
白河位于嘉南平原中部,为平原与山区的交集处,地势较后壁、盐水、新营为高,向为各类山产、农产品之集散地,亦是府城台南往北到嘉义的孔道之一。大排竹、马稠后是白河较早形成的聚落。白河市区形成肇因于关子岭山区
白河位于嘉南平原中部,为平原与山区的交集处,地势较后壁、盐水、新营为高,向为各类山产、农产品之集散地,亦是府城台南往北到嘉义的孔道之一。大排竹、马稠后是白河较早形成的聚落。白河市区形成肇因于关子岭山区
新化旧名大目降,早年原为西拉雅平埔族聚落,“大目降”为西拉雅语TAVOCAN音译,意为“山林之地”。清朝康熙年间在“台湾县志”即有“大目降庄”之名,嘉庆年间亦出现“大目降街”名称,此间各种碑记,亦有刻
新化旧名大目降,早年原为西拉雅平埔族聚落,“大目降”为西拉雅语TAVOCAN音译,意为“山林之地”。清朝康熙年间在“台湾县志”即有“大目降庄”之名,嘉庆年间亦出现“大目降街”名称,此间各种碑记,亦有刻
官田区旧称“官佃”。荷治时期,此地属于“王田”,即政府田地。明郑时期改王田为“官田”,将土地交由文武百官招募佃农屯垦,其中以陈永华一族承佃最多,逐渐形成汉人聚落,故称“官佃”。清领时期此地属“官佃庄”
官田区旧称“官佃”。荷治时期,此地属于“王田”,即政府田地。明郑时期改王田为“官田”,将土地交由文武百官招募佃农屯垦,其中以陈永华一族承佃最多,逐渐形成汉人聚落,故称“官佃”。清领时期此地属“官佃庄”
考古学者曾在辖区内的右武卫遗址,发现陶罐口、青花瓷和大型巴图,年代可能与乌山头遗址相当,约在西元前800年至前500之间。其中的“大型巴图”亦有学者称为“巴图形石器”、“巴图”或“冠头石斧”,是目前台
考古学者曾在辖区内的右武卫遗址,发现陶罐口、青花瓷和大型巴图,年代可能与乌山头遗址相当,约在西元前800年至前500之间。其中的“大型巴图”亦有学者称为“巴图形石器”、“巴图”或“冠头石斧”,是目前台
今日善化区所在的地方,原为台湾平地原住民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的目加溜湾社(Bakaloan)的活动领域。162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VOC)派人到此地采竹,被族人击退;1635年,荷兰人动用武力,族人不
今日善化区所在的地方,原为台湾平地原住民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的目加溜湾社(Bakaloan)的活动领域。162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VOC)派人到此地采竹,被族人击退;1635年,荷兰人动用武力,族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