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龛摩崖造像的简单介绍

Posted 摩崖

篇首语: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南龛摩崖造像的简单介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南龛摩崖造像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龛摩崖造像

南龛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城南1公里处的化成山上,此外,巴中有许多处摩崖造像,分布在南龛、北龛、东龛、西龛以及水宁寺等几处,其中以南龛的造像规模最大、最集中,也最为完整。南龛造像始凿于隋,盛于唐,此后直到宋、清时期仍有雕造。现存龛窟一百三十二个,造像两千一百躯,分布在云屏石、山门石、千佛岩、大佛洞、佛爷湾一带长约350米的崖壁上。其中,云屏石因为酷似舟船,故又名“船头石”。神仙坡又名“佛爷湾”,是石刻的主要集中区。1988年,南龛摩崖造像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龛石窟造像以供养窟为主,集聚了佛教各派的造像,有显宗、密宗和净土宗和三阶教,大小龛窟,错落有致。其中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毗卢舍那佛、阿弥陀佛、双首佛、双身佛、鬼子母菩萨、如来佛等造像。菩萨造像中以观音菩萨为最多,其余的是闻法等诸菩萨及八部、天王、力士、伎乐、飞天等护法的造像。

南龛石窟造像中最大的103号龛毗卢遮那佛,佛像通高5米,坐高4.5米,头戴华玉的花冠,身着袒右肩袈裟,面容饱满,身躯健美,表情庄严肃穆,充分表现出令人皈依的艺术魅力。

南龛造像受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影响的同时,也融合了蜀地的民俗风情。例如,西方净土变窟的天王像,足穿草鞋,在技法上,质感与比例形神兼备。另外,龛窟雕刻中多有建筑和塔的形象。

南龛石窟造像中唐代造像较为特殊,也较为世俗化,这一时期的造像打破了以前神秘化和程式化的束缚,体现了盛唐时期的雕塑艺术风格。有些主尊佛,面上流露微微的喜悦,给人以亲切之感;众多菩萨像或单独成龛,或与阿弥陀佛等合塑一龛,人物造型妩媚多姿,肌肤细腻丰满,富有女性特征。

南龛石刻的特点在于它的装饰比较华丽,龛楣上刻着莲花、卷草、忍冬等花纹以及菩提花等图案。在石龛的边缘,雕刻有华丽的一间两柱的间形建筑物装饰,这与盛唐时期文化艺术的高度发展紧密相关。

相关参考

北山摩崖造像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山摩崖造像—水月观音窟北山摩崖造像,是大足石刻的一部分,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公里处的北山上。摩崖造像主要集中于佛湾,四周还有佛耳岩、观音坡、营盘山、多宝塔等处,但以

北山摩崖造像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山摩崖造像—水月观音窟北山摩崖造像,是大足石刻的一部分,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公里处的北山上。摩崖造像主要集中于佛湾,四周还有佛耳岩、观音坡、营盘山、多宝塔等处,但以

孔望山摩崖造像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望山摩崖造像孔望山摩崖造像,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2公里的孔望山南麓最西端,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东汉末期佛教石刻。1988年,孔望山摩崖造像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望山摩崖造像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望山摩崖造像孔望山摩崖造像,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2公里的孔望山南麓最西端,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东汉末期佛教石刻。1988年,孔望山摩崖造像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皇泽寺摩崖造像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泽寺摩崖造像皇泽寺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城西1公里处的嘉陵江西岸、乌龙山脚下的皇泽寺内,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宏伟的石窟群之一。1961年,皇泽寺摩崖造像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

皇泽寺摩崖造像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泽寺摩崖造像皇泽寺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城西1公里处的嘉陵江西岸、乌龙山脚下的皇泽寺内,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宏伟的石窟群之一。1961年,皇泽寺摩崖造像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

宝顶山摩崖造像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顶山摩崖造像—广大宝楼阁宝顶山摩崖造像,是大足石刻的一部分,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城东北约15公里处。佛徒朝山进香,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说。宝顶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

宝顶山摩崖造像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顶山摩崖造像—广大宝楼阁宝顶山摩崖造像,是大足石刻的一部分,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城东北约15公里处。佛徒朝山进香,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说。宝顶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

卧佛院摩崖造像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卧佛院摩崖造像卧佛院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城北面25公里的八庙乡卧佛沟,以其卧佛大像和石刻佛经闻名于世。卧佛院早已毁弃,如今只有卧佛沟佛像、经窟尚存。造像分布于呈“几”字形沟

卧佛院摩崖造像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卧佛院摩崖造像卧佛院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城北面25公里的八庙乡卧佛沟,以其卧佛大像和石刻佛经闻名于世。卧佛院早已毁弃,如今只有卧佛沟佛像、经窟尚存。造像分布于呈“几”字形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