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 30年代左翼电影的代表作
Posted 明星
篇首语: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百科 30年代左翼电影的代表作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百科 30年代左翼电影的代表作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界的“明星制”之风盛行一时,其突出的表现是“明星中心制”和“明星效应”,这种过分追逐商业利润的做法,带来了不良的反应,不利于电影新人的培养,成为提升电影艺术的重要障碍。为了克服“明星制”的弊端,左翼电影采取多种措施对其予以批评并试图突破其藩篱。但宥于当时中国电影发展之现实,“明星制”终究未能发生根本改观。
一 明星中心制
“明星制”具体表现在电影界内,是“明星中心制”。由于明星尤其女明星是电影公司高票房的保证,因此,在公司老板的授意下,导演、编剧等在排演人物时,一切以明星为中心,为明星写戏。当时的三大影片公司——“明星”“联华”“天一”均有这种明显的趋向,它们均有自己的台柱女演员,“中国银坛的三大明星——胡蝶、阮玲玉、陈玉梅——分属三大公司,各有各的特长,各有各的群众,实在分不出什么高下”。守玉:《三大明星的巧合》,《申报·电影专刊》1933年12月4日。胡蝶在明星公司受到了极高的优待,她的生活待遇和片酬,其他演员无法与其相比,“胡蝶红起来后,‘明星’给她的报酬是月薪2000元(当时还不兴论片计酬),实支1000元,另1000元算公司欠她的。就这样,这1000元在当时也相当可观了,因为那时大米才卖10元左右一石。另外,公司还供给她一部汽车长期自用”。何秀君:《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中国文史资料文库》第15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第880页。在表演时,“明星”的两大导演张石川、郑正秋都对她刻意栽培。郑正秋对胡蝶的影响,胡蝶本人深有体会,“我在明星公司的时间最长,得到他的教益不少,直到今日仍然铭感于怀”。胡蝶口述、刘慧琴整理《胡蝶回忆录》,新华出版社,1987,第32页。郑正秋20世纪30年代编导的影片《红泪影》、《自由之花》、《春水情波》、《姊妹花》、《再生花》等,片中的女主人公均由胡蝶扮演,角色的设置也是按照胡蝶的戏路编写。阮玲玉、陈玉梅在各自公司的地位也相当显赫,陈玉梅是天一公司老板邵醉翁的夫人,为其主演了30多部影片,成为该公司的头牌明星。阮玲玉则是联华公司的“无冕皇后”,公司有影响的影片几乎都由她主演。
女明星在影片中的地位,在影片广告中也有反映。20世纪30年代的报刊电影广告中,所有的影片无一例外均将片中主要女演员列于最引人注目的位置,导演、编剧、其他男女演员则名列其后。广告词中一般会对女演员做一介绍,以吸引观众,如胡蝶主演的《盐潮》广告词为:“东方大港的奇丽背景,胡蝶皇后的裸腿赤脚,盐民生活的空前题材,情感丰富的动人故事”,《盐潮》广告,《申报·电影专刊》1934年1月5日。这已有卖弄色相之嫌了。
“明星中心制”在给影片公司带来利润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影片的艺术性。任何演员的创作力都有限度,无论何种角色,只要位居首位,无一不由台柱演员包办,这样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造成了“类型化表演”:“‘类型角色分配制’主要是美国电影明星制度下的副产物。中国电影演员直接受过它的不良影响。”郑君里:《角色的诞生》,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第23页。演员常因外貌和形体原因而专门塑造某一类型的人物,因而观众在看影片时,往往会对某一演员扮演的不同角色形成同一印象,从而造成观众在欣赏影片时,看重的不是角色的心灵,而是扮演者的躯壳。更有甚者,在影片中纯粹利用女明星的形体招引观众,“在《满江红》和《残春》里面,照旧是明星中心主义,照旧是用标准美人的裸体来毒害观众……看这形势,大概中国电影依旧是杨耐梅式的时代!愈浪漫,私人生活愈糜烂,在中国愈容易蠢动。因此,企业家愈将这一点当作他们赚钱的幌子”。杨济珩:《从〈残春〉谈到女演员的私生活》,《申报·电影专刊》1933年10月8日。有人对此现象表示担忧:“‘明星制度’的存在,不仅埋没了许多优秀演艺的演员,掀起了多少演员争名次先后的波浪”,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一方面用种种的有效方法,把观众对于电影认识的水平提高,更一方面的要求制作者将影片中演员排名的先后,依在戏中出场的先后为先后。这样,到相当的时候以后,‘明星制度’自然会在无形之中消灭了”。潘培元:《关于明星制度》,《明星》半月刊1935年第2卷第3期。
对明星自身而言,“明星中心制”给他们造成了自由散漫的倾向。一个演员一旦成为“明星”,难免有些自满和骄傲,将注意力投向其他方面,从而在演技上停滞不前。明星们在演戏时耍明星派头,争戏多少,使性子、摆架子、迟到早退种种现象在报刊上时有披露。当然女明星中也不乏头脑清醒者,仓隐秋在论及这一现象时说:“一个努力电影艺术的艺人,是应该忠实的努力他的艺术,不应该争求名次的高低和拒绝演不重要的角色。”青云:《仓隐秋嘴上的疮》,《申报·电影专刊》1935年2月10日。但这样的女演员在当时并不多见。
二 明星效应
“明星制”表现在电影圈外,则是社会上制造的“明星效应”。商家将女明星照片作商品的商标,利用其做广告,在当时很风行。力士香皂在《申报》上的广告,每隔一段时间,就换一个当红女明星作商标,因为这些明星已为读者耳熟能详,商品卖价相当不错。这种方法很快为其他商家效法,“某烟草公司,要出一种‘明星’牌香烟,仿华芳牌办法,中间放着胡蝶的照片,定合同三十年”,“一家火柴公司,要出一种‘明星’牌自来火,与美丽牌一样,中间用陈玉梅的画像,定合同二十二年”。明:《两种明星新商标》,《申报·电影专刊》1933年3月16日。中国国货公司也曾邀请女演员参加时装表演,推销产品:“南京路大陆商场中国国货公司,为提倡国货时装起见,举行时装大会,吴市长夫人亦到,海上名媛翩然莅逮,并有电影明星胡蝶、胡萍、徐来等十余人,加入时装表演,博得不少佳评。”“短讯栏”,《申报·电影专刊》1933年5月14日。此外,一些游艺大会、揭幕式邀请女明星出席捧场以多售门票、招揽观众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以至人们认为“电影明星对于社会的服务,仿佛只限定在‘揭幕’,‘参加游艺表演’等等场合上似的”许嘉:《从跳舞救国说起》,《明星》半月刊1936年第7卷第3期。。
当时电影刊物的封面上一般都刊登着女明星的大幅照片,刊物内容对女演员的个人生活时有涉及,以迎合小市民观众的口味,扩大销售量:“电影刊物中之大载电影从业员的起居注,近来愈加热闹,尤其这种起居注的主人多半是属于女性,而所注的起居又以恋爱、订婚、结婚、生孩子,甚至于自己说孩子像谁不像谁的话为多。”张金标:《黄色新闻的经济背景》,《联华画报》1935年第6卷第11期。《电声》虽在创刊时即以“舆论公正”为标榜,但作为畅销影刊,大量报道了女演员的行踪,仅在第3卷第26期上,就登载了“徐琴芳的今昔”“张织云之友”“三角漩涡中谈瑛的出路问题”“朱秋痕学习游泳”“银星备忘录”等诸如此类的新闻。《明星家庭》是专门以电影明星生活为内容的不定期摄影画报,每期报道5个明星,内容包括肖像照、生活照、家居环境展览、和家人朋友合影等。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编《上海电影史料》第2、3合辑,1995年编印,第299页。1934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了陈嘉震摄影、编辑的《中国电影女明星照相集》,全套8册,每册各介绍一位女明星,8人依次为王人美、阮玲玉、胡蝶、徐来、袁美云、陈燕燕、叶秋心和黎明晖,每册卷首刊小传和8人合影,卷末附每人主演的影片剧照。陈嘉震本人主张“明星制”,他在1935年又主编了《影星》,这是一种全部刊载女明星私生活照片的刊物,被选入的明星主要有胡蝶、阮玲玉、陈燕燕、袁美云、黎明晖、黎莉莉、黎灼灼、王人美、徐来、宣景琳等,该刊第2期为“健美号”,第3期为“泳装号”。同时,陈嘉震还编辑了《艺声》月刊,由艺声出版社出版,编者认为:当时的电影刊物,“在态度方面不外于极端的、低级的和宣传的,不过我们的《艺声》决不让它走上这三条中的任何一条”,《艺声》将“做一个真正爱好电影艺术的好伴侣,一个中间刊物”陈嘉震:《编者开场白》,《艺声》1935年6月创刊号。。该刊以明星效应为号召,刊出大量明星照和手迹,以显图文并茂的特色,发表了胡蝶、陈燕燕、袁美云、黎莉莉、周璇、叶秋心等众多影人的作品。此类刊物在上海有很多,内容大都追求可看性、可读性,生动活泼,一般还不流于低级庸俗。但有些影刊却走上极端,如1935年出版的《影舞新闻》周刊,该刊以介绍影坛和舞场明星们的桃色新闻为主,文字低俗,辟有内史氏杂缀、笑话篇、消息集、舞场百景、舞场秘讯等栏目,每期的最后一页连载长篇电影故事《四美人》。
“明星中心制”在电影发展的初期,固然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中国早期电影培养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知名演员,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明星中心制”成为制片公司追逐商业利润的主要手段,它所带来的“明星效应”在社会各界引起了不良反应,不利于电影新人的产生,阻碍了电影艺术的发展和提高。
三 左翼电影对明星制的突破
1933年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支持和直接领导下,电影界进步人士和左翼电影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国电影文化协会,以此为标志开展了一场电影文化运动。左翼电影工作者在入驻电影界之后,很快意识到“明星制”的弊端,认为电影要往正确的方向前进,只能废除“明星制”,而任用新人参与电影事业,即是有效方法。他们从戏剧界选拔新人进入电影界,本身就是打破“明星制”的体现。洪深在总结1933年电影事业的得失时,提到了萌发的新现象——“新人,新作”,尽管只是处于萌芽状态,未扩及整个电影界,但他对此种现象予以肯定,“在这个‘中国电影年’里面,能和澎湃的电影热相呼应,我们理想中应该有大群的新人的出现……在这一年之内出现的新人,有《女性的呐喊》中的王莹,《挣扎》中的刘炳华,《铁板红烛泪》中的陈凝秋等等”。洪深:《1933年的中国电影》,《文学》1934年第2卷第1期。洪深文中提到的新作均是左翼电影初期的代表。
左翼电影工作者对于电影公司从商业利益着眼、不问合适与否反复起用知名演员的做法进行了批判:“明星制度的弊害,在中国发生了许多可鄙可叹的影响,为使中国电影正当发展,这也是应该废除的,要打破这恶习,只有提倡新人。孙瑜先生提拔新人的成绩,不是可供借镜吗?”郑伯奇:《是希望,不是意见》,《明星》半月刊1935年第1卷第1期。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左翼电影的大本营——电通影片公司,共摄制了四部影片,从编剧、导演到主要演员,几乎都是电影界的新手,但拍摄之后,却取得了成功。这更加为左翼电影工作者废除“明星制”坚定了信心。有人撰文指出:“一个所谓大导演大明星占据着的影坛,一切离开‘名’导演与大明星即不足以资号召似的。自从这个‘定例’第一次为一队新的战士所破坏,电通公司以全部新人摄制《桃李劫》而获得了广大的观众底赞誉之后,这使某一些短视的制片者对于自己平日的信仰不免动摇起来”,作者对电影界打破旧例的做法,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以提携影界新人及创造艺术新生命之任务的电通底出现,正是使每个开心电影文化运动之前途的人们,万分兴奋的事”。唐瑜:《望众·破例》,《电通》1935年第1期。
演员在影片中的排名问题也引起了左翼电影工作者的关注:“过去制作者对于一部新片排名的问题,不是视察演员的成绩如何或所任角色的轻重而判定,也不是以演员出场次数的多寡为排名的标准,只是在‘生意眼’下以演员中谁的名气大与谁的观众最多为排名的先后,‘明星制度’就是在这种的情况下而根深蒂固的奠定了它的基础的。”潘培元:《关于明星制度》,《明星》半月刊1935年第2卷第1期。左翼电影工作者在其编导的电影中,运用了自己的解决方法。沈西苓导演的《上海二十四小时》和史东山导演的《人之初》,作了推翻“明星制度”的先锋,这两部影片是以演员姓氏笔画或出场的先后对演员进行排名。田汉编导的《民族生存》,方法则更激进,“影片中没有主角和配角之分,每个演员都有充分的表演机会,这在过去的中国影片里,也是很少见的”。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1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第274页。
针对社会上的“明星效应”,左翼电影工作者也作了一些剖析,他们认为当时的电影批评在中间起了不良作用,“在一两年之前,‘电影批评’只是一种宣传和广告的延长,直到现在为止,一部分剧作者和影评人还将影评当作一种私人感情的馈赠”。韦玉:《影评人·剧作者·与观众》,《大晚报·火炬》1934年11月5日。女演员表面看来,虽然风头很劲,极具社会影响,但在电影制作商的意志强迫和影评人的肆意批评下则始终处于弱势,左翼影评工作者在规劝女演员自爱的同时,对她们的形象予以维护。1936年第6卷第2期的《明星》半月刊上登载了一组漫画,名曰“我假使是个女明星”,并配以旁白,对女明星极尽讽刺之能事,诸如:“一个月结婚离婚十五次。(赡养费10000元)”,“当联络几个瘟生,把我捧成电影大明星”,“先把几位导演迷汤灌醉了”,“一定增强诱力,力使观众迷恋,得到娱乐的快感”,等等。牛鼻子老尧:《我假使是个女明星》,《明星》半月刊1936年第6卷第2期。漫画虽然对当时女明星的某些现象作了揭露,但作者的恶意是不言而喻的。左翼影评工作者立刻给予了回击,认为该漫画的作者足以代表社会上一部分人的看法,尽管女演员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一些人的头脑中,还或多或少地残存着封建思想,“把女明星和从前的‘髦儿戏子’等量齐观,以为演戏演电影都是一种不甚高尚的职业,便对她们无形中带了若干的轻蔑”。这种成见致使“漫画特辑里面的作品,消极的讽刺,就远过于积极的鼓励”,他们认为在中国电影文化运动中,女演员的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观:“目下一般的电影从业员(连女演员在内)思想比从前进步,生活比从前严肃,是一件很明白的事实,利用女性生理关系而作着投机取巧的勾当的女演员,虽然还有,却是极偶然的现象。”作者呼吁,影评工作者的批评应该公正,符合事实,态度严肃:“为了中国电影事业的进步,严格的批评和指摘是必要的;但一方面也不应该抹杀了她们中间的进步性,更重要的是,多注意一般化倾向,少吹求私人的生活。——这就是所谓‘大处着眼’!”亦新:《“假使我是女明星”——读画有感》,《明星》半月刊1936年第6卷第3期。
总之,左翼电影工作者对废除“明星制”作了极大的努力,试图以此改变电影界的风气和面貌,使之走上左翼电影文化运动的正轨,他们的电影实践活动,应该说,给电影界带来了新的气象。但当时中国的电影事业并不掌握在他们的手中,他们只不过是电影公司暂时的受雇者,由于运用新人需要电影商冒投资的风险,电影的投机性让这些制片商避重就轻,“明星制”依然是电影界的主流,左翼电影并未使“明星制”得到根本的改观。值得注意的是,在左翼电影工作者创办的理论批评刊物——《电影艺术》创刊号的卷末,也赫然印着“国产片三大代表作——你认为满意的三部作品”投票活动,而投票的内容除了片名、出品者外,主演者也包括在其中,《电影艺术》1932年第1卷第1期卷末。这或许有几分是迫于形势所逼,左翼电影要赢得观众的支持,也不得不作出妥协。
相关参考
现代文学史总复习资料中国文学由五四文学革命起进入1917-1949年的30年迅速发展期一、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二、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女演员的形象和演技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进一步认可。女明星在上海成了引人注目的社会群体,诸如“电影皇后”选举、“标准美人”加冠等女明星选举活动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轰动,使电影界的“明
1919年荷兰共产党成立1919年由社会民主工人党左翼组成。次年加入共产国际。多数党员为左翼知识分子和低工资劳动者。30年代积极领导工人运动,1941年领导了30万工人大罢工和反法西斯武装斗争。194
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又对左翼进步文化运动实行“围剿”。首先是剥夺革命文化书刊的出版权利。30年代初,国民党政府接连颁布了《出版法》、《图书杂志审查办法》等反动法令,对报纸、
电影传入中国后,广受国人欢迎,为近代中国女性步入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至20世纪30年代,电影女演员在上海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群体,由此形成的效法欧美电影的“明星制”。上海电影界的“明星制”的产生,
《何日君再来》究竟是怎样的一首歌曲,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刘雪庵还在上海音专学习时,被上海艺华影业公司聘为特约作曲。这家影业公司成立于1930年代初,在以夏衍为首的共产党电影小组操控下,曾经成为左翼电影的
1920—1939年法国流行先锋派电影20世纪20—30年代,法国一批电影艺术家企图彻底脱离普通观众,纷纷创作印象派电影,他们自命为知识分子中的精华,起到了革新电影的先锋作用,故名“先锋派”。这一流派
1.肖申克的救赎的故事背景小说的背景是20个世纪30年代,那时,“美国的政治腐败已经迟到了商人面前”,甚至波及到了监狱。故事中,年轻的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和她的情人被杀而被判无期徒刑,由于监狱的腐败,他
1936年6月人民阵线政府组成进入30年代后,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政局的日趋动荡,法西斯势力在法国社会活动越来越猖獗。法西斯主义的现实威胁促使法国各左翼党派改变原先互相敌视的态度,加强团结合作。1
1937年10月,忻口战役期间,第33军68师622团接到孟宪吉旅长命令,要求全团赶到忻口左翼阵地御敌。团长田宝琴不敢怠慢,赶紧率领全团人马连夜赶去。在赶到左翼阵地时,山脚下跑来一李姓大爷。图为: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