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大禹治水成功与华夏九州的区划

Posted 周礼

篇首语:我们用人生最好的年华做抵押,去担保一个说出来都会被人嘲笑的梦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大禹治水成功与华夏九州的区划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大禹治水成功与华夏九州的区划

大禹治水以后,"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这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立世的基础。治水活动以后华夏文明进入了新的时期,从夏商至春秋战国两千多年,由部族蜕变为周天子封建下的诸侯列国,由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过渡到灌溉农业。其间两千年水利的历史意义不仅体现在水对农业的支撑,更重要的是华夏民族对疆域内山川江河的地理认知。 治水活动以后即距今三千年前后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地理发现的时代:行政区划——九州产生,江河湖泊定名。 《禹迹图》石碑拓片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带来了水利科学技术辉煌的奠基。中国传说时代对疆域及其资源的认知,在春秋战国时期通过诸子百家著述得到厘清和归纳。同时期被记录下来的还有史前期黄淮海流域的自然环境,黄河下游河道基本情况。对水利最重要的贡献是战国时期区域水土资源的分类、水资源利用的技术策略,以及河流水力学理论的闻述,这些为后来水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基础。 (一)九州区划与江河命名 《尚书・夏书》称禹治水:"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这是先秦时对夏朝疆域的大致划定。夏朝还以"四渎"为其疆域东南西北的四至,"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准"。济水发源河南济源市,其水道后为黄河所夺,流经今河南郑州、封丘,山东定陶、东平、济南,至博兴入海。 当时黄河在河北沧州以北入海。这个范围正是分布在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和山东西南即二里头夏文化遗址范围。这一切与治水有密切相关,先秦时期诸子阐释疆域往往以禹治水而后水落州分为起源,遂引申到最早的行政区划一州。以禹为首的华夏部落与不同区域不同氏族治水的行动,加速了各氏族间的融合,各部落认识了部落领地以外更大范围的山川江河,使江河成为政区最早划分的依据,并在后世多有沿袭。 《山海经・海内经》:"马卒布土以定九州「 ”《禹贡》的九州为:冀、充、青、徐、扬、荆、豫、梁、雍。同时期成书的《周礼・职方氏》则为冀、充、青、扬、荆、豫、雍、幽、并九州。不同文献表述的九州略有不同。两者的出入是《禹贡》徐梁二州,而《周礼》为幽并二州,这一差异是因为《马贡》与《周礼》成书时间不同,周天子封地有所不同,或反映了不同区域的开发程度和人口密度。《准南子・修务训》:"(禹)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国。" 这是汉代人对治水与政区因果关系的阐释。 与九州同时被记载的湖泊和江河,是中国疆域最早获得命名的水体。到战国时人们将诸侯国领地与九州所在一一对应," 何谓九州? 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 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 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 东方为青州,齐也。 泗上为徐州,鲁也。 东南为扬州,越也。 南方为荆州,楚也。 西方为雍州,秦也。 北方为幽州,燕也"。 何谓"九河"? 自战国时期至西汉著作《尚书》《山海经》《吕氏春秋》《周礼》《准南子》大同小异,反映了相应时期江河流域的开发程度。 西汉《淮南子・地形训》对江河水系的闻释最有代表性: "何谓九薮?日越之具区,楚之云梦,秦之阳纡,晋之大陆,郑之圃田,宋之孟诸,齐之海隅,赵之钜鹿,燕之昭余。…何谓六水?日河水、赤水、辽水、黑水、江水、准水。"六水中不含先秦四渎中的济水,西汉末年黄河屡屡决溢夺济水水道,时济水已经为鸿沟水系所取代。 此外西汉对江河地理的认知从中原扩展至东北地区。12世纪时,南宋人将先秦记载的九州、九薮落实到当时的地图上,一千多年的行政区沿革,河流湖泊演変,南宋人已经把握得非常清晰。 宋代《九州山川实证总图》 西周至战国时期按区域地对水土资源系统的归纳,无疑是中国水利最值得称道的贡献,它开启了基于水资源基本条件,规划灌溉、水运、农业的先河。 《尚书・禹贡》是基于西周疆域的水土资源规划。《禹贡》对九州土壤作了分类,并以是否适合农作物生长定其高下。冀州土质为白壤,其"田中中";兖州"黑坟",其"田中下";青州为"白坟",其"田上下";徐州为"赤埴坟",属"田上中";扬州、荆州系"涂泥",为"田下下"或"田下中";豫州的土壤属"壤"和"坟垆",为"田中上";梁州是"青黎"土,为"田下上";雍州是"黄壤",系"田上上"。 《周礼・职方氏》是战国人论述夏属官"职方氏"职掌的专书,书中包括九州疆域、江河水系、畜牧家畜,衣作物、人口情况等,是对中国区域水资源最早的系统阐述。表达了西周以来"我理我疆"封建行政的理念,较之《禹贡》更为系统,针对性更强。 《职方氏》将九州水资源分为泽数、川、浸三种类型。泽薮是人们从事水产和渔业的水域的湖泊;川是可以通水运的江河水道;浸特指有灌溉之利的塘泊或河流。 《职方氏》一一列举各州的疆域及其水资源分布情况。 《职方氏》更对各州土壤适合种植的作物种类有全面的总结。称扬州、荆州宜稻,豫州宜种谷五种(即黍、稷、菽、麦、稻),青州宜稻、麦,充州宜黍、稷、稻、麦四种,雍州宜黍、稷,幽州宜黍、稷、稻三种,冀州宜黍、稷,并州宜谷五种"。九州之内,除雍州,冀州,其余七州都宜种稻。稻作衣业普及,反映出其时气候条件较为温暖,水利设施也有基本保证。 后于《尚书・禹贡》《周礼・职方氏》的典籍,还有战国末期的《管子》、西汉的《准南子》等,对水土规划有更强的针对性。 《管子・地员》针对土壤特性将土坏分为90种,并指出相应的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各种土壤按肥力分上、中、下三等,上等按品质排次序,依次为:粟土、沃土、位土、隐土、壤土、浮土六等。 每一种再细分为赤、青、白、黑、黄五类。每一等级的土有两类适宜植物,则九州之土共90类,适宜植物凡36种。 《准南子・地形训》则主要阐释不同河流灌溉水质与作物的关系:"汾水濛浊而宜麻,济水通和而宜麦,河水中浊而宜菽,洛水轻利而宜禾,渭水多力而宜黍,汉水重安而宜竹;江水肥仁而宜稻。" 春秋末期楚国的税赋策略是一例区域水资源规划与应用的著名案例。 鲁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楚国司马蒍掩受命理清封国内税赋来源。他在楚地开展了对山林、湖泊、土地、农作物种植种类等的一系列调查,并据此制订陂塘、堤防建设以及土地整治的规划。掩最后根据资源情况向令尹子木提出了楚国量入收赋的策略,以及在封地内征收车、马、兵、甲的数量标准。楚国对自己疆域内水土资源情况的把握,使得能够建立较为合理的税赋制度。 南宋《舆地图》

相关参考

刘备教刘琦"上屋抽梯"之计其实是"一石三鸟"的高招

刘备教刘琦"上屋抽梯"之计其实是"一石三鸟"的高招刘表大公子刘琦影视形象《三国演义》第39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里有这么一个桥段,就是刘表的大公子刘琦,惧怕后母蔡氏及蔡瑁等人加害,向

这头"驴子"不寻常

聂俊华/文驴子是农耕社会十分常见的一种畜力,和骡子有点像,身材更匀称、结实,多黑色,也有灰色的。典型的特征两只耳朵大又长,经常搭拉着。可以耕地、驮物、拉磨,常见用于后两种活计。驴子作为一种畜力,几千年

东汉末年国力锐减 长期与汉朝"死磕"的匈奴为何没有趁机南下

利刃/WK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这句出自明末清初抗清人士王夫之的话被认为是古人对汉朝覆灭的精辟总结之一。大汉朝存在时间长达400多年,前后经历了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不过大汉朝在开国之时饱受匈奴

民国最大的"文物贩子"——卢芹斋

文物贩子——卢芹斋卢芹斋(C.T.Loo,1880-1957),浙江湖州人,先后旅居法国、美国等,二十世纪初国际著名的文物贩子、大古董商,将许多中国国宝级的文物贩卖至国外,包括中国艺术史上最伟大的杰作

古代"单骑闯关"是何种情形,对方反击怎么办

长坂坡赵子龙七进七出,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是老少爷们,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不过这些都是演义传记中,为了夸大故意添油加醋写出来。那么在正史之中,是否真有单枪匹马闯敌军大阵,又能获得胜利,这时对方使用弓弩

北洋内阁变更37次 顾维钧为何总是"吃得开"

  当代著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认为,顾维钧只能算是近代以来最杰出的“半个”外交家。正是这特殊的“半个”外交家,在民国政坛上几乎始终屹立不倒,时间长达半个世纪。在国力衰微的大背景下,尽管其个人努力有时显

聪明到"傻"是智慧的最高境界,历史上刘秀算一个

刘秀刚起事的时候,许多人畏惧他的对手的淫威,纷纷写信讨好。待刘秀势大拿到这些书信后,却将这些书信付之一炬,这是为何?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雍正王朝》曾经出现过这么一个故事。江夏镇一个叫任伯安的官员

金乡古宅的记忆

潘京芝先生是潘荣桂公后人,他带我们先后参观了仅存的"桥下大潘家"和"西门大潘家",这两座古宅都建于清代,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仍保存完整,其中西门大潘家前门朝闹

達賴與班禪之師,"第二佛陀"宗喀巴的傳奇一生

宗喀巴大師(1357~1419),藏族歷史上偉大的精神領袖,青海湟中人,藏傳佛教格魯派創立者、佛教理論家。宗喀巴被藏族人尊稱為"第二佛陀",同時也被認為是文殊菩薩的轉世,他還有一個尊稱:傑·仁波切,意

達賴與班禪之師,"第二佛陀"宗喀巴的傳奇一生

宗喀巴大師(1357~1419),藏族歷史上偉大的精神領袖,青海湟中人,藏傳佛教格魯派創立者、佛教理論家。宗喀巴被藏族人尊稱為"第二佛陀",同時也被認為是文殊菩薩的轉世,他還有一個尊稱:傑·仁波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