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条辨》 冬温温毒条论

Posted 《六因条辨》

篇首语: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六因条辨》 冬温温毒条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六因条辨》 冬温温毒条论

尝考轩岐《灵》、《素》,及仲景《伤寒》杂病,《金柜玉函》诸书,有伤寒而无冬温。迨南医辈出,始着其名。其症之由,皆因冬令温燠,阳失潜藏,甚至冰霜不见,桃李舒葩,而乾坤之气,遂有辟而无阖矣。人生[i](1)[/i]一小天地,天地既有辟而无阖,则人身之气化亦有泄而无藏矣。是故冬应寒而反温者,即为恒燠之咎征。人或正气有亏,则邪尤易感。以致头痛无汗,发热恶寒,与伤寒仿佛,但口渴脉数,鼻干气燥,则与伤寒有异。甚则为痧、为斑、为痘,皆此类也,更有阴亏阳亢之体,阴气暴绝,阳邪独发,初起便目赤齿枯,舌绛口渴,斑如锦纹,神昏咽痛,脉弦数促,此名温毒,即《伤寒例》中阳毒症也。较诸冬温更上一层,为感症中之最险者,故名为毒。而惟幼稚为甚者,盖以体属纯阳,阳与阳合,以类相招,其感尤速。凡遇此症,即宜辛凉清解,甘寒养阴,佐以解毒,可免万一。若再温表,犹抱薪救火,定遭热毙。故大江以南,地卑气湿,潮湿雾露,皆能致病。况冬失其令,尚易感温,其真伤寒者,廿无一二。间有证类太阳,而头痛身疼,发热恶寒,只须辛凉清解,得汗即愈。究因地暖气疏,易感易散,非若北方地寒气刚,可概以真伤寒法治之也。
[i](1)生:疑为"身"字之误。[/i]

相关参考

直肠痢怎么用?《中医词典》z~其他 直肠痢

病名。痢疾之随食随痢者。《六因条辨》:“伏暑痢色如冻,杂如水谷,肛垂里急,随食随痢,完谷不化,此直肠痢也。”治宜温脾涩肠,用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丸、补中益气汤等方。参见痢疾条。

秋燥怎么用?《中医词典》n~o~p~q 秋燥

病名。感受秋季燥气而发的热性病。见《医门法律·秋燥论》。一般病情较轻,传变较少。《六因条辨·秋燥辨论》:“因秋令太温,雨泽愆期,风阳化燥,鼓荡寰宇,以致消烁之势,乘虚袭肺,肺失清肃,则洒洒恶寒,翕翕发

秋燥怎么用?《中医词典》n~o~p~q 秋燥

病名。感受秋季燥气而发的热性病。见《医门法律·秋燥论》。一般病情较轻,传变较少。《六因条辨·秋燥辨论》:“因秋令太温,雨泽愆期,风阳化燥,鼓荡寰宇,以致消烁之势,乘虚袭肺,肺失清肃,则洒洒恶寒,翕翕发

张镜人 暑温与湿温

暑温与湿温的证候特征暑温与湿温均属温病范畴,又都是夏令季节的常见病。《温病条辨》:“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自注:“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

《中医词典》z~其他 《温病条辨》

温病著作。六卷。清·吴鞠通撰于1798年。作者仿张仲景《伤寒论》体例,汲取明、清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以简要的文字,分篇分条论析温病三焦辨证及治法,并自加小注。卷首为原病篇,引述《内经》有关温病条文并予

《中医词典》z~其他 《温病条辨》

温病著作。六卷。清·吴鞠通撰于1798年。作者仿张仲景《伤寒论》体例,汲取明、清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以简要的文字,分篇分条论析温病三焦辨证及治法,并自加小注。卷首为原病篇,引述《内经》有关温病条文并予

冬温怎么用?《中医词典》c~d 冬温

病名。冬季发生的热病。见《伤寒论·伤寒例》。《医效秘传·冬温温毒》:“冬温者,冬感温气而成,即时行之气也。何者?冬令恶寒而反温热,人触冒之,名曰冬温。”如邪在肺卫,见头痛、无汗、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中医词典》t~w 《温病条辨》

温病著作。六卷。清·吴鞠通撰于1798年。作者仿张仲景《伤寒论》体例,汲取明、清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以简要的文字,分篇分条论析温病三焦辨证及治法,并自加小注。卷首为原病篇,引述《内经》有关温病条文并予

《时病论歌括新编》 (四)温毒

温毒:是由于冬令过暖,感受乖戾之气,至春夏之交,更感温热,伏毒自内而出所致(又有风温,温病,冬温等误用辛温之剂,以火济火,亦能成为是病者)。其症:脉象浮沉俱盛,心烦热渴,咳嗽喉痛,舌绛苔黄。治宜清热解

《中医词典》t~w 《温毒病论》

温病著作。《邵氏医书三种》之一。清·邵登瀛撰。刊于1815年。作者鉴于冬温、春温、温疫、湿温于盛行时常夹杂温毒病证,遂参酌吴又可、喻嘉言二家之说,旁集有关医着并结合个人的心得体会和临床经验编成此书。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