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生物化学》 肝昏迷的生化机制

Posted 《临床生物化学》

篇首语:多诈的人藐视学问,愚鲁的人羨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临床生物化学》 肝昏迷的生化机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临床生物化学》 肝昏迷的生化机制

肝昏迷又称肝性脑病,是由严重的肝病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精神症状直至进入昏迷。肝昏迷是肝功能不全的重危合并症。引起肝昏迷的代谢因素极为复杂。表10-16列举肝昏迷时血液成分的变化,可以看出肝昏迷时的代谢异常是多方面的。
目前认为氨基酸的代谢障碍可能是肝昏迷发生的生物化学基础。下面从氨中毒、假神经递质及氨基酸不平衡三方面来叙述肝昏迷的生物化学机制。
表10-16 肝昏迷时血液成分变化所反映的代谢异常
代谢指标变化
⒈ 含氮代谢物
⑴血氨增高
⑵血液酚,吲哚增高
⑶血浆氨基酸
芳香氨基酸增加
支链氨基酸减少
⑷血清胺类增加
⑸核苷类减少
⑹未结合胆红素增加
⑺粪卟啉增加
⒉糖代谢
⑴血糖减少
⑵丙酮酸,乳酸增加
⑶α-酮戊二酸增加
⒊脂代谢
⑴血清游离脂肪酸增加
⑵血清短链脂肪酸增加
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⑴血清Na[SB]+[/SB]减低
⑵血清K[SB]+[/SB]减低
⑶血清pH升高或减低

[b]㈠氨中毒与肝昏迷[/b]
40多年前即发现肝昏迷与氨代谢有密切关系,其依据是:①多数肝昏迷病人血氨增高,病情好转时血氨降低;②慢性肝病病人摄入高蛋白膳食或含铵药物,常诱发肝昏迷;③肝昏迷病人脑电图变化与血氨平行;④对门腔静脉吻合犬给以高蛋白可引起血氨升高及昏迷症状;⑤给猴注射醋酸铵,其血氨达200-400μg/dl时,显示与人的肝昏迷相似的症状;⑥上述病人及实验动物经过降血氨疗法病情常可好转。上述事实都表明氨中毒与肝昏迷有着密切关系。
关于氨中毒的机制,据认为是由于肝功能不全情况下,血氨的来源增多或去路减少,引起血氨升高,脑组织对氨毒性极为敏感,因而出现脑功能障碍而导致昏迷。正常血氨来自肠菌产氨(每日约4g)、肾泌氨、肌肉组织产氨等,而解除氨毒性的机制主要靠肝内的尿素合成。由于肝严重病变导致肝功能不全,清除氨的能力大为降低,加之门腔静脉短路,使由肠管回血液的氨不经肝解毒而直接进入体循环,造成高氨血症与肝昏迷。饮食蛋白过多、消化道出血、摄入铵盐、放腹水以及应用利尿剂等均可引起血氨的升高或氨毒性增加,从而能诱发肝昏迷。
氨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在于氨主要是干扰了脑的能量代谢,使高能磷酸化合物(ATP等)浓度降低。氨对脑细胞代谢的干扰有下述几方面:①氨能抑制丙酮酸脱氢酶的活性,影响乙酰辅酶A的生成,既干扰了三羧酸循环的起始步骤,又影响了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生成;②氨中毒时,脑内以形成谷氨酰胺的方式解毒,从而消耗了较多的NADH(α-酮戊二酸经还原性氨基化而生成谷氨酸),影响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正常进行,妨碍ATP生成;③大量氨与α-酮戊二酸结合生成谷氨酸,可使三羧酸循环中的α-酮戊二酸耗竭,妨碍了供能物质在脑细胞中能量的释放与转换。由于α-酮戊二酸及草酰乙酸难于通过血脑屏障,脑内转氨酶活性低,难于使α-酮戊二酸等得到补充,因此氨中毒使脑细胞三羧酸循环发生障碍,ATP的生成减少;④氨和谷氨酸合成谷氨酰胺时增加ATP消耗;⑤氨能激活神经细胞膜上的Na[SB]+[/SB]、K[SB]+[/SB]-ATP酶,并和K[SB]+[/SB]有竞争作用,影响离子分布和神经传导的正常进行。
应当指出,氨中毒现象并不能解释所有肝昏迷的发生,有些病例血氨并不高,降血氨疗法亦不一定有效,尚须探讨其他机制。
[b]㈡假神经递质学说[/b]
在肠管内,一部分氨基酸经肠菌的氨基酸脱羧酶作用而形成胺类,如苯丙氨酸及酪氨酸脱羧形成苯乙胺及酪胺,正常情况下可被肝内单胺氧化酶分解而清除。肝功能不全时,由于肝内单胺氧化酶活性降低或门体侧支循环的形成,于是芳香胺类直接经体循环入脑,经脑内非特异羟化酶作用,于是苯乙胺羟化而生成苯乙醇胺,酪胺经羟化而生成鱆胺(β-羟酪胺)由于苯乙醇胺及鱆胺与儿茶酚胺递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结构相似,又不能正常地传递冲动,故称假神经递质。
假神经递质被释放后引起神经系统某些部位(如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功能发生障碍,使大脑发生深度抑制而昏迷。黑质、纹状体通路中的多巴胺被假递质取代后,使乙酰胆碱的作用占优势,因而出现扑翼样振颤,当然,假递质学说也不能解释全部肝昏迷的发生机制(图10-3)。
㈢氨基酸不平衡与肝昏迷
近20年来关于肝昏迷时氨基酸代谢异常的资料表明:在严重肝功能损伤和有门腔静脉短路的条件下,由于种种原因引起体内氨基酸代谢异常。最突出的表现是血中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浓度明显降低,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明显增高,从而引起脑功能障碍。
由于芳香族氨基酸主要在肝内分解,当肝功能不全时,芳香族氨基酸在肝内代谢发生障碍,因而在血中的浓度增高;支链氨基酸主要在肌肉组织中代谢,由于肝功能不全时胰岛素的灭活发生障碍,在高水平的胰岛素的作用下,支链氨基酸大量进入肌肉组织被分解,因此血浆中的支链氨基酸的浓度降低。
芳香族氨基酸进入脑组织,可引起假神经递质的产生增多,色氨酸可使5-羟色胺的生成增
[imgz]linchuangshengwuhuaxue112.jpg[alt]假递质学说[/alt][/img]
图10-3 假递质学说
多,后者为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中枢进入抑制状态。而支链氨基酸的降低使得血脑屏障上芳香族氨基酸占了优势,缺少了竞争载体的对象,于是大量进入脑内,上述氨基酸代谢的不平衡引起严重的后果。上述三种学说可能解释不同情况下肝昏迷发病机制的主要方面。
肝昏迷(肝功能不全)的检验所见可有:①血清胆红素可呈显著的高值(能达40mg/dl),说明有胆汁排泄障碍;②血清白蛋白减低,表明其蛋白合成能力低;③低胆固醇血症,亦是合成能力降低所致;④AST及ALP由高值转为低值,见于大量肝细胞坏死的情况;⑤BUN呈低值,表示肝合成尿素功能低下;⑥血糖降低,由于肝糖原储备减少;⑦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是由于肝中凝血酶原、Ⅶ因子、Ⅸ因子、Ⅹ因子的合成减低;⑧血浆纤维蛋白原呈低值,在肝内合成减低;⑨血氨增高是尿素合成降低所致;⑩血液pH增高,PCO[XB]2[/XB]降低(呼吸性碱中毒)是因脑水肿引起的换气过度所致。

相关参考

肝昏迷家庭应急处理

肝昏迷又称肝性脑病,是指由于肝细胞的严重损害,导致代谢障碍,不能清除血液中有毒代谢产物,或由于门、腔静脉之间有手术分流或自然形成的侧支循环,门静脉血中的有毒物质绕过肝脏,直入体循环而致中枢神经系统代谢

肝昏迷家庭应急处理

肝昏迷又称肝性脑病,是指由于肝细胞的严重损害,导致代谢障碍,不能清除血液中有毒代谢产物,或由于门、腔静脉之间有手术分流或自然形成的侧支循环,门静脉血中的有毒物质绕过肝脏,直入体循环而致中枢神经系统代谢

肝血虚怎么用?《中医词典》e~f~g 肝血虚

病证名。又称肝血不足。指肝藏血不足的证候。肝主藏血,脾肾亏虚,生化不足,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均可导致肝血虚。临床表现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血濡养以及全身血虚症状为主,兼有虚烦多梦,易惊

《中医疾病预测》 第二节 昏迷先兆及其临床意义

昏迷系急证、危证疾患,病势均较凶险,并且缺少先兆信号。有的昏迷类型是突然发生,毫无先兆可查,有的昏迷类型虽有一定先兆信号,也是出现的较晚,因此昏迷先兆较难发现,但仍有一定披露可寻,由于昏迷病因较为复杂

木薯中毒如何解救

...激呕吐中枢而引起呕吐。【不良反应】主要为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软弱无力、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嗜睡、烦躁,个别发生昏迷、

木薯中毒如何解救

...激呕吐中枢而引起呕吐。【不良反应】主要为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软弱无力、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嗜睡、烦躁,个别发生昏迷、

医学百科 慢性肝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肝炎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病程至少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的肝脏坏死和炎症,如感染肝炎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长期饮酒,服用肝毒性药物等。临床上可有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肝生化检查异常,也可以无明显临床

《中医疾病预测》 第二节 睡眠预兆的临床预报意义

[b]一、失眠预兆的预报意义[/b]失眠是极其常见的病症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预报意义。《内经》对失眠机制的看法,则认为失眠与阴阳失调、经气不接、水火不交接密切相关。主要机制在于阴阳的偏盛偏衰导致阴阳不

秦亮甫 浅谈昏迷的证治

出处:针灸临床杂志1996年第3期第3页摘要:昏迷是指神识昏糊,不明事理或人事不省的一种危重的临床症状,大多是由脑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受到致病原的严重侵害所致。祖国医学中归属在“昏厥”、“昏溃”、“痉

《医学微生物学》 生物合成

DNA病毒的RNA病毒在复制的生化方面有区别,但复制的结果都是合成核酸分子和蛋白质衣壳,然后装配成新的有感染性的病毒。一个复制周期大约需6~8小时。[b](一)双股DNA病毒的复制[/b]多数DNA病